背栝山堂号翠云,松杉间植合同群。
好风端自树中得,古寺遥从岭外分。
得句底须希六代,读书祗合展三坟。
坐来谡谡檐端递,弘景何殊向所闻。
背栝山堂号翠云,松杉间植合同群。
好风端自树中得,古寺遥从岭外分。
得句底须希六代,读书祗合展三坟。
坐来谡谡檐端递,弘景何殊向所闻。
这首诗描绘了翠云堂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首联“背栝山堂号翠云,松杉间植合同群”以翠云堂为背景,点明其位置在栝山上,周围松杉林立,营造出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意境。颔联“好风端自树中得,古寺遥从岭外分”进一步描绘了这里的自然景观,好风从树木间吹过,古寺则隐于远处的山岭之中,两者相映成趣,展现了宁静而深远的景象。
颈联“得句底须希六代,读书祗合展三坟”转而谈到了文人雅士在此处的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都显得高雅而不凡,仿佛能与古代的文人相媲美。尾联“坐来谡谡檐端递,弘景何殊向所闻”则是对静坐于此的感受描述,风吹过屋檐发出的声音,让人想起陶弘景的名言,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翠云堂及其周边环境的自然美与文化韵味,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平诸孙今总戎,爱马喜得桃花骢。
首如渴乌竖两耳,目犹夹镜明双瞳。
肉騣碨礧汗流赭,满月点作胭脂红。
饱食常怀玉山下,顾影尚忆瑶池中。
有时骄嘶似矜宠,顿令庭院皆春风。
紫燕赤骠乃其亚,一出能令冀北空。
总戎报国存精忠,况有神骏来遭逢。
云台勋业立可致,不让当年卫霍功。
北邙之山何其高,春雨年年生野蒿。
山上古坟纷莫数,岁远年深不知主。
墓道之碑多不存,空见石羊兼石虎。
只今山下多新阡,曾见何人挂纸钱。
松楸麦饭古来重,此事惟属儿孙贤。
因经北邙山,高歌空感慨。
漳河隔岸是西陵,陵前松柏今安在。
维舟金山下,飞步妙高台。
倚阑纵遐瞩,豁然怀抱开。
谁云隔一水,我喜绝纤埃。
淮南见咫尺,烟树翠成堆。
江山宛犹昨,昔人安在哉。
缅怀坡仙辈,赋咏骋雄才。
俯仰几百年,石刻荒苍苔。
不须雍门琴,对景令人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