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虽同尽,存亡惕遽分。
人谁为为善,天不右斯文。
莫遂三年筑,空悲四尺坟。
音尘竟何所,俯仰叹蒿焄。
今古虽同尽,存亡惕遽分。
人谁为为善,天不右斯文。
莫遂三年筑,空悲四尺坟。
音尘竟何所,俯仰叹蒿焄。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嵲所作,名为《陈参政挽诗三首·其一》。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哀伤和对逝者的怀念。
“今古虽同尽,存亡惕遽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生与死始终是无法避免的命运。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逝者不舍昼夜之情。
“人谁为为善,天不右斯文。”这两句似乎在质疑天道,不解为什么善良的人也难逃死亡的命运。这里,“不右”意味着不偏袒或不特别照顾,暗示诗人对于宇宙公正性的困惑。
“莫遂三年筑,空悲四尺坟。”这两句则是对逝者生命之短暂的哀叹。三年时间转瞬即逝,而逝者的墓穴却只有四尺之宽,这种对比强烈地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易逝和死亡永恒的感受。
最后,“音尘竟何所,俯仰叹蒿焄。”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音容笑貌不再的哀伤,以及对逝者的思念无处安放的情怀。这里,“音尘”指的是逝者生前的声音和气息,而“俯仰叹蒿焄”则是形容诗人在自然界中仰望天空,俯视大地,发出深切的叹息。
总体而言,这首挽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巧的词语,展现了诗人对于逝者的深切哀思,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