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三笑地,陶陆是同流。
明月清溪晚,凉风碧树秋。
高怀轶今古,馀韵出林丘。
自愧牵缨冕,宁同莲社游。
远公三笑地,陶陆是同流。
明月清溪晚,凉风碧树秋。
高怀轶今古,馀韵出林丘。
自愧牵缨冕,宁同莲社游。
这首诗描绘了虎溪三笑的历史典故,融合了佛教与儒家文化的和谐共融。首句“远公三笑地,陶陆是同流”点明了地点和人物,远公(即东晋高僧慧远)与陶渊明、陆机并称“三笑”,象征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智者之间的精神交流与共鸣。
接着,“明月清溪晚,凉风碧树秋”两句,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暗示了高雅的精神追求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明月与清溪,凉风与碧树,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夜图景,也寓意着心灵的纯净与超脱。
“高怀轶今古,馀韵出林丘”则进一步表达了对远公等人的高尚情操和深远影响的赞美。这里的“高怀”指的是他们超越时空的智慧与胸怀,“轶今古”强调其影响力跨越历史长河,“馀韵出林丘”则意味着他们的精神遗产如同林间的余音,悠长而深远,影响着后世。
最后,“自愧牵缨冕,宁同莲社游”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世俗身份的谦逊自省,以及对与远公等高士同游莲社的向往与渴望。这里的“缨冕”代表官职与权力,与“莲社游”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象征着精神自由与高洁的生活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历史人物,展现了对高尚人格与精神追求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束缚的反思与超越。
节义真大闲,浮生仅朝露。
谁谓捐生仁,乃出两荆布。
济济冠佩徒,讲习亦有数。
临难辄易心,宁愧所学负。
忆昨大江西,凶逆啸而聚。
皎皎双白璧,不受纤尘污。
一死等鸿毛,裕若身为度。
颇闻官氏宗,自昔遵王路。世德贻范谟,奕叶昌?祚。
丈夫槩可知,大节况童孺。
诏旨揭门闾,褒旌岂虚誉。
卜居邻泮宫,道在地亦偏。
过庭悲失怙,礼学思绍先。
惟白乃受采,所贵敦其原。
藏修面西牖,日章由闇然。
惜阴驹过隙,养和玉生烟。
室中更何有,泓颖清辉联。
爽气忽朝来,举头见龙泉。
天光与云影,静昼时盘旋。
道心永无寐,坐对冰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