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流无策可安边,促漏遥钟罢讲筵。
圣孝未忘天下养,瑶池犹自进歌弦。
群流无策可安边,促漏遥钟罢讲筵。
圣孝未忘天下养,瑶池犹自进歌弦。
这首诗反映了清朝时期杨延年对于甲午年间国家边患无策,朝廷在战乱中仍不忘祭祀与音乐活动的矛盾心情。首句"群流无策可安边"表达了对当时边疆形势严峻而对策匮乏的忧虑,显示出诗人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质疑。次句"促漏遥钟罢讲筵"描绘了即使在紧张的战时氛围下,朝廷的讲学活动仍在继续,暗示着对儒家教化的坚持。
"圣孝未忘天下养"体现了皇帝对天下苍生的关怀,尽管战事紧迫,但皇室的孝道精神并未忽视百姓的生计。然而,"瑶池犹自进歌弦"则以宫廷中的歌舞升平反衬出民间疾苦,揭示了社会不公和矛盾的现实。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清朝末年国家内外困境,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者对传统伦理的坚守与现实问题的矛盾。杨延年的笔触既揭示了时局的复杂,也寓含了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