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堂前樾荫奇,遥临江树影参差。
飞柯未展长驱志,老干犹疑左次旗。
魂逐八公山上草,恨留召伯埭前枝。
佛灯黯淡留馀侗,不异桓伊奏笛时。
太傅堂前樾荫奇,遥临江树影参差。
飞柯未展长驱志,老干犹疑左次旗。
魂逐八公山上草,恨留召伯埭前枝。
佛灯黯淡留馀侗,不异桓伊奏笛时。
这首诗描绘了法云寺中一棵银杏树的景象与寓意。诗人以“太傅堂前樾荫奇”开篇,巧妙地将银杏树置于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中,暗示其非凡之处。接着,“遥临江树影参差”,通过描绘银杏树的倒影在江面上摇曳不定,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飞柯未展长驱志,老干犹疑左次旗”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银杏树枝叶未展的形态比作蓄势待发的勇士,而老干则似旗帜般稳重,既展现了树木的生命力,也暗含着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魂逐八公山上草,恨留召伯埭前枝”进一步深化了银杏树的形象,通过与古代两位贤臣(八公山的谢安和召伯埭的召伯)的典故相联系,赋予银杏树以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深意,表达了对逝去时光与英雄事迹的怀念。
“佛灯黯淡留馀侗,不异桓伊奏笛时”最后两句,诗人将银杏树与佛教文化以及音乐艺术相融合,通过“佛灯”的暗淡与“桓伊奏笛”的情境对比,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静谧祥和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银杏树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法云寺银杏树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生命力,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