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枝藤杖各过头,一赠诗翁一自留。
借力崎岖知意厚,分岐喧静果谁优。
拄归山路烟岚好,横向禅堂魔魅愁。
偿尽阿师行脚债,不妨分我老沧洲。
两枝藤杖各过头,一赠诗翁一自留。
借力崎岖知意厚,分岐喧静果谁优。
拄归山路烟岚好,横向禅堂魔魅愁。
偿尽阿师行脚债,不妨分我老沧洲。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造所作的《隐静简堂老赠藤杖》。诗中通过描绘两枝藤杖的赠予和使用,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首联“两枝藤杖各过头,一赠诗翁一自留”描绘了赠杖的情景,藤杖象征着扶持与陪伴,诗人将杖分别赠予友人和自己,体现了彼此间的相互关心和理解。
颔联“借力崎岖知意厚,分岐喧静果谁优”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通过在崎岖路上借助藤杖的力量,诗人表达了在生活中的困难时刻,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也暗示了在喧闹与宁静的选择中,各有其优劣,但友情的价值超越了这些。
颈联“拄归山路烟岚好,横向禅堂魔魅愁”描绘了杖在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中的作用。在归山的路上,杖帮助诗人走过美景,而在禅堂中,杖则成为抵挡诱惑、保持内心平静的工具。
尾联“偿尽阿师行脚债,不妨分我老沧洲”以“阿师”代指友人,表达诗人希望与友人共享晚年时光,即使在老去的岁月里,也能像偿清修行债务一样,共同度过宁静的生活。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藤杖这一物象,传达出友情的深厚和生活的哲理,展现了宋诗的韵味。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