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尽东南沧海据,龙窟蛟宫自无数。
客行千里见山高,却到东州地穷处。
人传山有白龙居,拄策何辞一徒步。
我因好奇细询之,父老无能道其故。
乃知沧海蛟龙多,天遣行云作霖雨。
懒为翻身归故窟,暂戢鳞鳍此中住。
上连碧巘欲南奔,下泄清流自东注。
老石暗结生云根,虚谷潜通上天路。
风雷三月动地来,洞口时闻头角露。
常陪白帝行清秋,要与尘寰洗炎雾。
遍施九土商家霖,昼踏天衢自回去。
冯夷海若遥相迎,归卧瀛洲红日暮。
地尽东南沧海据,龙窟蛟宫自无数。
客行千里见山高,却到东州地穷处。
人传山有白龙居,拄策何辞一徒步。
我因好奇细询之,父老无能道其故。
乃知沧海蛟龙多,天遣行云作霖雨。
懒为翻身归故窟,暂戢鳞鳍此中住。
上连碧巘欲南奔,下泄清流自东注。
老石暗结生云根,虚谷潜通上天路。
风雷三月动地来,洞口时闻头角露。
常陪白帝行清秋,要与尘寰洗炎雾。
遍施九土商家霖,昼踏天衢自回去。
冯夷海若遥相迎,归卧瀛洲红日暮。
这首元代张仲深的《白龙洞》描绘了一处神秘而壮观的自然景观。诗的开篇以夸张的手法,将白龙洞置于东南沧海的龙窟之中,强调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和神话色彩。诗人远行千里,只为探寻传说中的白龙居住之地,表现出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接着,诗中描述了山中白龙的慵懒形象,它不愿回归深海,而是选择在洞中暂住,化作清流,滋养大地。白龙与风雨雷电的互动,以及与天帝白帝的关联,都赋予了白龙神圣和降雨的使命,象征着自然之力与人间福祉的联系。
最后,白龙洞被描绘得如同仙境,冯夷和海若的迎接,以及红日西沉的场景,都烘托出一种祥和而宁静的氛围。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白龙洞的神秘魅力,同时也寓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乡国徵耆献,黄楼不可谖。
博通侔左海,都雅迈榕园。
曩读公随笔,如聆古格言。
百为归檃栝,四部恣燖温。
缅想承平盛,能容夙好敦。
典章纪南省,掌故载枢垣。
阳朔停行幰,沧浪展别樽。
丛谈皆有物,旁證必穷源。
自世书香业,浑忘节度尊。
短檠宁忍弃,墨帐记留痕。
炳烛惭生晚,传灯识道存。
请看无尽火,洛诵到曾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