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郊极目思悠悠,风景元来第一州。
山势北从衡岳起,水声东向海天流。
树连洲渚城烟静,峰插云霄野思幽。
怪得地多英俊士,南轩曾有读书楼。
春郊极目思悠悠,风景元来第一州。
山势北从衡岳起,水声东向海天流。
树连洲渚城烟静,峰插云霄野思幽。
怪得地多英俊士,南轩曾有读书楼。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郊外的壮丽景色,诗人以悠远的思绪,赞美了眼前的自然风光。首联“春郊极目思悠悠,风景元来第一州”开篇即点出主题,春天的郊外,视野开阔,心绪悠扬,眼前的景致仿佛是大自然的第一佳处。颔联“山势北从衡岳起,水声东向海天流”通过山与水的动态描绘,展现了广阔的空间感和时间的流逝,衡岳之山自北而起,水声向东流向海天,既展现了地理的壮阔,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
颈联“树连洲渚城烟静,峰插云霄野思幽”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树木与洲渚相连,城中烟雾静谧,远处山峰直插云霄,田野间思绪深幽,这一联将视觉与听觉、动与静、近与远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尾联“怪得地多英俊士,南轩曾有读书楼”则由景入情,表达了对人才的赞叹。诗人认为此地之所以多出英才,是因为这里环境优美,适宜读书思考。南轩曾有的读书楼,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鼓励人们在此地汲取知识,追求卓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天郊外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追求。
常自在,常自在,莫受物触随变改。
心常澄太虚,胸常涵沧海。
志常明秋霜,气常融春霭。
常自在,常自在,莫或欺心旋遮盖。
此心常与天地通,日月神明环内外。
万物森森在吾下,我自小之自伤害。
常自在,常自在,诗书乐处安精神。
道义合时行身世,贫何足嗟,贱何□嘅,富何足淫,贵何足泰。
静惟饬身而无愧,动惟利□而尽爱。
常自在,常自在,此外何求哉。
有时诗一篇,有时酒一杯。
庭花野草为宾友,清风明月相追陪。
陶吾真兮适吾性,常自在。常自在,何处有愁来。
竹绕清渠长嫩蒲,数声村角晚吹梧。
山家最怕清明雨,打落残花一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