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时维清和,追踪紫玉珂。
去路何辞远,抚景偏喜多。
缥缈庐山带,突入沧溟螺。
岩成自然屋,门翳纷若萝。
袖拂有风味,屐印无苔窠。
石乳滴地响,荷香浮鼻过。
一泓流九曲,数佛入三摩。
仰瞻近云汉,俯视连丘阿。
海外称阆苑,宁中誇补陀。
地灵钟奇窟,皇威除烦苛。
书生效华祝,天子拱馺娑。
宝鼎固莫动,王道平不颇。
我歌安止此,将为太平歌。
逐时维清和,追踪紫玉珂。
去路何辞远,抚景偏喜多。
缥缈庐山带,突入沧溟螺。
岩成自然屋,门翳纷若萝。
袖拂有风味,屐印无苔窠。
石乳滴地响,荷香浮鼻过。
一泓流九曲,数佛入三摩。
仰瞻近云汉,俯视连丘阿。
海外称阆苑,宁中誇补陀。
地灵钟奇窟,皇威除烦苛。
书生效华祝,天子拱馺娑。
宝鼎固莫动,王道平不颇。
我歌安止此,将为太平歌。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和山岩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首句“逐时维清和,追踪紫玉珂”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览的时节与氛围,清新的空气与美丽的景色相映成趣,仿佛引导着诗人追寻着紫色的玉珂,象征着高雅与纯洁。
“去路何辞远,抚景偏喜多”表达了诗人不畏长途跋涉,反而在欣赏沿途风景时感到格外欣喜的心情,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
“缥缈庐山带,突入沧溟螺”通过比喻手法,将庐山的轻盈与大海的广阔巧妙结合,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岩成自然屋,门翳纷若萝”描绘了岩石形成的天然房屋,以及覆盖其上的藤蔓,营造出一种原始而神秘的氛围。
“袖拂有风味,屐印无苔窠”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漫步时的轻松自在,以及环境的清新自然。
“石乳滴地响,荷香浮鼻过”生动描绘了石乳滴落的声音与荷花香气随风飘来的景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听觉与嗅觉体验。
“一泓流九曲,数佛入三摩”则将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相结合,暗示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仰瞻近云汉,俯视连丘阿”通过高低视角的转换,展现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敬畏之情。
“海外称阆苑,宁中誇补陀”引用了古代传说中的仙境名称,表达了对理想生活与精神寄托的向往。
“地灵钟奇窟,皇威除烦苛”强调了自然与皇权的和谐共存,象征着理想的治理模式。
“书生效华祝,天子拱馺娑”表达了文人对国家繁荣与君主贤明的祝愿。
“宝鼎固莫动,王道平不颇”以宝鼎象征稳定与权力,王道则代表公正与公平,表达了对社会秩序与道德准则的尊重。
最后,“我歌安止此,将为太平歌”点明了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即为了歌颂和平与美好的时代。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蕴含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与赞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尚的人文情怀。
梦程雁后,诗思花前,阑岁新饯。
惨绿年华,春盎镜中真面。
立雪苍茫邀鹤守,盘松夭矫款龙儿。
费销凝、是临风岸帻,晚笳催遍。
问窈渺、骚心谁会,无数峰青,江上人远。
技比雕虫,识字子云同叹。
非色非空风味在,闲云闲雨文章贱。
振天声,好探骊懦弦千变。
红闺翠线。但绣得病鸳,青鸾天远。
怕听好音,两两春禽鸣春苑。阑干万里东风怨。
剩一把、杨丝零乱。杏花飞后,归来燕子,谢家庭院。
曾见。银蕤冷锁,锦鞯暗、下叩琼扉葱茜。
梦浅恨深,啼轻花心流莺换。从今妾面羞郎面。
奈重睹、柔肠先转。瘦人天气愔愔,画檐昼暖。
修竹茅庵,疏灯禅榻,当时曾下南州。
又江湖去也,听夜雨孤舟。
莫重认、荒菭断石,美人何在,云散风流。
想黄絁入道,十年一梦红楼。
玉梅万树,酹香魂、西子湖头。
算花月因缘,人天慧福,难得双修。
小劫华鬘过了,情禅破绮恨都收。
祗香光多事,飞鸿残雪痕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