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菊种东篱,邻家借秋色。
却笑贫渊明,叩门惟乞食。
乞菊种东篱,邻家借秋色。
却笑贫渊明,叩门惟乞食。
这首诗以“乞菊口号(其一)”为题,出自明末清初诗人彭孙贻之手。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场景,通过对比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与诗人的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首句“乞菊种东篱”,开篇即点明了主题——诗人向邻居求取菊花种子,准备在自家的东篱下种植。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也暗示了他渴望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寻得一片宁静与自然的寄托。
接着,“邻家借秋色”一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这一愿望。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诗人希望从邻居家借来秋日的景色,将这份自然之美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流露出他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珍视。
然而,最后一句“却笑贫渊明,叩门惟乞食”则以陶渊明为例,进行了巧妙的转折。陶渊明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著称。诗人在这里“却笑”陶渊明,似乎是在反思陶渊明的生活选择。他或许在思考,陶渊明虽然远离尘嚣,但是否真的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叩门惟乞食”这一细节,可能暗含了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某种质疑或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境遇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一首关于菊花种植的诗,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