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真当薄暮,暝色满松关。
绝壁猿声断,遥空鹤影还。
云边春草路,天际夕阳山。
应识仙都近,钟声杳霭间。
寻真当薄暮,暝色满松关。
绝壁猿声断,遥空鹤影还。
云边春草路,天际夕阳山。
应识仙都近,钟声杳霭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探访石竹山的景象,充满了静谧与神秘的氛围。诗人以“寻真当薄暮”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和访山的目的,暗示着一种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接着,“暝色满松关”一句,通过满山的暮色渲染出一种深沉而宁静的环境,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绝壁猿声断,遥空鹤影还”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猿声的断绝与鹤影的归来形成鲜明对照,不仅展现了山林的寂静,也暗示了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和谐。猿声的消失,或许象征着喧嚣的消逝;鹤影的归来,则预示着平静与祥和的回归。
“云边春草路,天际夕阳山”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日落图景,云彩、春草、夕阳、远山,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这里的“云边春草路”,既指出了行进的方向,也隐喻了心灵的归宿,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指引。
最后,“应识仙都近,钟声杳霭间”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的向往与接近之感。钟声在远处回荡,既是一种听觉上的美感,也是心灵深处对超凡境界的渴望与追寻。整个诗句充满了对美好、纯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既现实又超脱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春风习习吹花木,千山万山一齐绿。
日午诸村社鼓喧,田家小儿健如犊。
閒来徒步上前冈,累累古冢相攒簇。
荷锄老叟向我言,元是前朝贵人族。
贵人在时势绝伦,后拥前遮来绣毂。
并吞邻土孰敢嗔,回山转水开林麓。
相连冈干成一丘,斸断云根埋宝玉。
大书功德纪丰碑,直向山前起华屋。
子孙拟作千年计,尽是老夫亲拭目。
星移物换水东流,泉下知谁伴幽独。
翁仲双双卖与人,留得三竿两竿竹。
寒食不见纸钱飞,只有啼鹃替人哭。
又说东家来卜地,役夫日夜喧山谷。
天理苍茫不可知,后车须看前车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