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策穿幽径,山樵半掩扉。
月斜林影薄,石尽水声微。
一犬隔篱吠,孤僧何处归。
相逢松下立,风露满秋衣。
短策穿幽径,山樵半掩扉。
月斜林影薄,石尽水声微。
一犬隔篱吠,孤僧何处归。
相逢松下立,风露满秋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清晨的山中行走的情景。"短策穿幽径",以简短的手杖轻步踏入寂静的小路,展现了诗人闲适而沉静的心态。"山樵半掩扉",暗示着山间樵夫尚未完全离开,门扉半开,透露出一种人迹未至的清寂。
"月斜林影薄",描绘了月光斜照,树林间的光影变得稀疏,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石尽水声微",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只有流水声轻轻回荡,愈发显得山中空旷。
"一犬隔篱吠",突然响起的狗叫声打破了静谧,带来一丝生动与亲切感。"孤僧何处归",诗人遥想山中的僧人此刻或许也在这样的清晨归途中,增添了孤独与禅意。
最后两句"相逢松下立,风露满秋衣",诗人与想象中的僧人不期而遇,他们在松树下相遇,衣衫被风露浸湿,形象地表现出早行的寒意和与世无争的恬淡心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山中清晨的宁静与诗人的心境,寓情于景,意境深远。
双旌虽有旧,道路亦劳形。
不用携书尺,惟当带酒瓶。
柘空淮茧白,梅近楚秧青。
尔以亲为请,仁人岂厌听。
赤城中。奏鹤笙一曲,玉佩丁东。
蒲节后七日,宴翠阆琼宫。
年年王母来称寿,醉蟠桃、几度东风。
簇花间五马,轻裘短帽,雪鬓吟翁。魁宿耀三雍。
曾归车共载,非虎非熊。急流勇退,渊底卧骊龙。
山中不用官三品,垫角巾、人慕林宗。
记亳州旧事,画鸱夷子,献与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