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蹶诚杀身,罪非贱者始。
况乃律法宽,昭昭有前轨。
部伍多坐閒,移挪当仆使。
奔走千冗员,谁能确姓氏?
关守或诘疑,护身骄一纸。
抱膝深山中,遐哉布衣士。
事蹶诚杀身,罪非贱者始。
况乃律法宽,昭昭有前轨。
部伍多坐閒,移挪当仆使。
奔走千冗员,谁能确姓氏?
关守或诘疑,护身骄一纸。
抱膝深山中,遐哉布衣士。
这首诗描绘了从军士兵在军中的艰辛生活与遭遇,以及他们内心的苦楚与无奈。诗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士兵们在军纪严苛、官僚腐败、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等多重压力下的生存状态。
首句“事蹶诚杀身,罪非贱者始”点明了士兵们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仅仅因为出身低微,而是由于军中事务繁重、责任重大,稍有不慎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了军中纪律的严苛与残酷。
接着,“况乃律法宽,昭昭有前轨”看似矛盾的表述,实际上揭示了军中法律制度虽有规定,但执行时却往往宽松不一,缺乏公正性,导致士兵们在面对不公平待遇时难以申诉,处境更加艰难。
“部伍多坐闲,移挪当仆使”描述了士兵们在军中常被闲置,甚至被调派去做一些低下的杂役工作,体现了他们地位的低下和不受重视。
“奔走千冗员,谁能确姓氏?”则进一步强调了士兵们的忙碌与辛劳,以及他们在军中的匿名状态,暗示了他们的身份和贡献往往被忽视。
“关守或诘疑,护身骄一纸”通过对比关卡守卫的傲慢态度与士兵们仅有的保护证明,突出了士兵们在面对外界时的弱势地位和不被尊重。
最后,“抱膝深山中,遐哉布衣士”以深山中的隐士作比,表达了士兵们远离尘嚣、内心孤独的状态,以及他们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清代军中士兵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社会不公的无奈与抗争,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历史反思价值。
至尊殿上主文衡,谁料台中有异评。
垂二十年犹入幕,后三四榜尽登瀛。
白头亲痛终天诀,丹穴雏方隔岁生。
策比诸儒无愧色,自缘命不到公卿。
君去民称颂,吾州录事廉。
平心决蛮触,恕笔谳髡钳。
守法仁人勇,持身处女严。
城中旗榜盛,不欠恶诗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