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塞尘。
边塞未安嫔侮虏,朝廷何事拜功臣。
朝云雁唳天山外,残日猿悲黑水滨。
十里东风青冢道,落花犹似汉宫春。
当年遗恨叹昭君,玉貌冰肤染塞尘。
边塞未安嫔侮虏,朝廷何事拜功臣。
朝云雁唳天山外,残日猿悲黑水滨。
十里东风青冢道,落花犹似汉宫春。
这首元代耶律楚材的诗《过青冢次贾抟霄韵二首(其一)》以王昭君的典故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历史遗憾和边塞现状的沉思。首句“当年遗恨叹昭君”,直接点出诗人对昭君远嫁匈奴的惋惜,暗含对国家决策的质疑。
“玉貌冰肤染塞尘”描绘了昭君出塞后的境遇,她的美丽容颜在风沙中蒙上了沧桑,暗示了她为国牺牲的悲剧色彩。“边塞未安嫔侮虏”,进一步揭示了边疆局势的动荡不安,以及昭君被轻视的命运。
“朝廷何事拜功臣”则转而批评朝廷对于边疆将领的评价标准,为何不重视像昭君这样为国付出的女性。“朝云雁唳天山外,残日猿悲黑水滨”通过自然景象渲染出凄凉的氛围,映照出昭君的孤独与哀愁。
最后两句“十里东风青冢道,落花犹似汉宫春”,诗人借景抒情,将青冢之路比作昭君的归途,即使春风中的落花依旧如汉宫春色,但昭君已不在,令人感叹历史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昭君命运的感慨,寓言式地反映了元朝边疆的现实问题,以及对朝廷用人策略的反思。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