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何代观音堂,群峰矗矗云苍苍。
此地故多旅游者,归来下马亦清凉。
庵中老僧百不理,偶挈沙弥来聚止。
危楼高度贝叶经,凭阑倍觉香风起。
疋马青衫忆昔年,斜风细雨寺门前。
荏苒韶光数十载,题诗回首倍悽然。
平原何代观音堂,群峰矗矗云苍苍。
此地故多旅游者,归来下马亦清凉。
庵中老僧百不理,偶挈沙弥来聚止。
危楼高度贝叶经,凭阑倍觉香风起。
疋马青衫忆昔年,斜风细雨寺门前。
荏苒韶光数十载,题诗回首倍悽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佛教寺院景象。诗人邹元标以“平原庵僧索诗”为题,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合,展现了对古代观音堂的深刻印象。
首句“平原何代观音堂,群峰矗矗云苍苍”,开篇即以壮丽的山景引入,观音堂坐落在广阔的平原之上,群峰耸立,云雾缭绕,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这里不仅景色宜人,也是众多游客向往之地,诗人通过“此地故多旅游者,归来下马亦清凉”一句,既赞美了观音堂的自然美景,也暗示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接着,“庵中老僧百不理,偶挈沙弥来聚止”描绘了庵内僧侣的生活情景。老僧虽忙于日常事务,但偶尔会带着小和尚聚集一堂,这种简朴而和谐的生活状态,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佛教修行的宁静与淡泊。
“危楼高度贝叶经,凭阑倍觉香风起”则将视线转向庵内的建筑与文化。高高的危楼上,存放着珍贵的贝叶经,诗人站在栏杆旁,仿佛能感受到从经书深处飘来的阵阵书香,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敬仰,也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疋马青衫忆昔年,斜风细雨寺门前”诗人回忆起往昔骑马经过寺门前的情景,那时正值斜风细雨,环境虽不甚美好,却也别有一番风味。如今岁月流逝,数十年过去,再次回望这段经历,心中难免生出一丝凄然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观音堂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过往时光的感慨。邹元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笔,成功地将自然美、人文美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脱屣东华尘,躬耕太湖滨。
桑麻接邻里,鱼鸟情相亲。
閒时读书牛背上,安知六国方攻秦。
东风二月桃花雨,布谷飞来向人语。
一犁初破陇头春,黄犊出阑健如虎。
羲农世远莫可追,南山石烂无足悲。
悲歌笑宁戚,夜半犹未已。
人间閒是非,何用污牛耳。
我田已耕春昼閒,樵童随我看青山。
日暮归来一壶酒,我歌呜呜童拍手。
童拍手,儿饭牛,一天星月烂不收。
重捻戏笛作三弄,七十二峰俱点头。
陈君手持烈妇碑,劝我为作烈妇歌。
人生自古孰无死,烈妇之死名不磨。
本是东沧小家女,粉黛不施眉自妩。
父怜母惜忍违离,纳婿于家半年许。
阿爷从军气颇粗,欲杀不义奔京都。
手持芒刃机不密,身落祸坑家乃屠。
绣衣郎君元帅子,少年绝爱倾城美。
愿言携手与同归,即免枭首尸诸市。
郎君满屋堆黄金,安知难买烈妇心。
耳边言逐飘风过,腹内怨含沧海深。
骂声不绝郎君怒,马上挥刀斫头去。
双鸾羞对青铜镜,全家甘赴黄泉路。
娟娟肌体娇如雪,烈烈肝肠坚似铁。
一团冤血注娄江,至今流水声呜咽。
男儿读书峨冠巾,偷生或忍忘君亲。
奴颜婢膝曳朱紫,得不愧此裙钗人。
呜呼,得不愧此裙钗人!
《烈妇歌》【元·谢应芳】陈君手持烈妇碑,劝我为作烈妇歌。人生自古孰无死,烈妇之死名不磨。本是东沧小家女,粉黛不施眉自妩。父怜母惜忍违离,纳婿于家半年许。阿爷从军气颇粗,欲杀不义奔京都。手持芒刃机不密,身落祸坑家乃屠。绣衣郎君元帅子,少年绝爱倾城美。愿言携手与同归,即免枭首尸诸市。郎君满屋堆黄金,安知难买烈妇心。耳边言逐飘风过,腹内怨含沧海深。骂声不绝郎君怒,马上挥刀斫头去。双鸾羞对青铜镜,全家甘赴黄泉路。娟娟肌体娇如雪,烈烈肝肠坚似铁。一团冤血注娄江,至今流水声呜咽。男儿读书峨冠巾,偷生或忍忘君亲。奴颜婢膝曳朱紫,得不愧此裙钗人。呜呼,得不愧此裙钗人!
https://shici.929r.com/shici/RqC5hh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