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古诗为杨中翰母中翰生十日而亡其母》
《古诗为杨中翰母中翰生十日而亡其母》全文
明 / 袁宏道   形式: 古风

十日无知识,那知有慈母。

稍长听人言,一言一酸楚。

辟如少唐儿,原不知乡土。

从人问闾庐,悲咽泪如雨。

哀怨本由衷,焉知涕无从。

一封黄纸诏,十里白杨风。

(0)
鉴赏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个悲惨的故事,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构建,展现了失去母亲的幼童内心的痛苦与哀伤。

诗的开篇“十日无知识,那知有慈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失去母亲的幼童在最初阶段的无知与茫然,无法理解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情感纽带——母爱的存在。接着,“稍长听人言,一言一酸楚”则揭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童开始逐渐理解周围人的言语,这些话语中蕴含的悲伤与痛苦,让他内心充满了酸楚与哀痛。

“辟如少唐儿,原不知乡土”,将失去母亲的幼童比作初识世界的少唐儿,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对故乡的概念感到陌生,这进一步强调了幼童在失去母亲后所面临的孤独与无助感。接下来,“从人问闾庐,悲咽泪如雨”描绘了幼童在询问邻里关于母亲的住所时,因无法找到母亲而引发的悲伤与哭泣,形象地展示了幼童内心的绝望与哀伤。

“哀怨本由衷,焉知涕无从”则表达了幼童内心的哀怨并非虚伪或矫情,而是发自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这反映了幼童在失去母亲后的极度悲痛与无助。

最后,“一封黄纸诏,十里白杨风”以象征性的手法,通过一封黄纸诏和十里白杨风的描写,暗示了幼童的母亲已经离世,而这种离世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上的巨大创伤。黄纸诏象征着官方的通知,白杨风则象征着凄凉与哀愁,两者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庄重又悲凉的氛围,深刻地表达了幼童对母亲离世的深切哀悼与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构建,深刻地展现了失去母亲的幼童内心的痛苦与哀伤,以及对母爱的深切怀念,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哀悼之歌。

作者介绍
袁宏道

袁宏道
朝代:明   字:中郎   号:石公   籍贯: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   生辰:1568~1610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
猜你喜欢

题朱节妇诗卷

洛阳三月春风起,吹落南园桃与李。

纷纷飞逐马蹄尘,不学芙蓉抱霜死。

张家女儿夫蚤亡,间关戎马随姑嫜。

当年红颜若桃李,即今白发如秋霜。

百年世事随流水,留得芳名照青史。

君不见东家桃李移西家,年年岁岁开春花。

(0)

寄汉阳陈广文

水西门外西州路,犹记津亭折柳枝。

鸿雁一年无尺素,江湖两鬓各秋丝。

三湘地控巴人国,八咏楼连婺女祠。

闻道日来频在告,莫因乡土重怀思。

(0)

山行

一策秋江万籁鸣,白云堆里扣禅扃。

归来两耳松风在,留得秋涛入梦听。

(0)

次前韵奉简范景先先生·其十

南山青绕屋,秀色似匡庐。

好买山中地,春来共把锄。

(0)

题睡凫·其三

栗里秋香晚,东篱菊未黄。

翛然山月下,忽见黑衣郎。

(0)

题钩勒竹四首·其三

野鹤弄清影,徘徊临曲池。

离离霜羽短,不奈晓风吹。

(0)
诗词分类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诗人
袁崇焕 沈括 王同祖 费宏 萧统 朱瞻基 黄清老 李齐贤 王微 王贞白 徐灿 仓央嘉措 尤袤 黄任 瞿佑 陈廷敬 钱镠 姚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