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光芒放。忆髫龄、草堂侍坐,早钦名望。
太白前身重入世,依旧风流自赏。
便鹤立、丰姿无两。
不道仙才遭物忌,只青山、一例深深葬。
抔土畔,碧芜长。江南家在云溪上。
想当年、篝灯课子,白头情况。
葛帔天涯归骨后,应有吟魂悄傍。
但风雨、蘧庐无恙。
知否孤弦音调涩,共啼鹃、夜月凄惶壤。
留鹤背,笛声响。
开卷光芒放。忆髫龄、草堂侍坐,早钦名望。
太白前身重入世,依旧风流自赏。
便鹤立、丰姿无两。
不道仙才遭物忌,只青山、一例深深葬。
抔土畔,碧芜长。江南家在云溪上。
想当年、篝灯课子,白头情况。
葛帔天涯归骨后,应有吟魂悄傍。
但风雨、蘧庐无恙。
知否孤弦音调涩,共啼鹃、夜月凄惶壤。
留鹤背,笛声响。
这首词以开卷的光芒起笔,唤起对黄仲则先生幼年时草堂相伴的记忆,表达了对其早年的敬仰。作者将黄仲则比作李白转世,赞美他的风流才情和独特风采。然而,尽管才华横溢,黄仲则却因世态炎凉而遭遇不幸,最终与青山为伴,长眠于此。
词中提到黄先生的故乡在江南云溪之上,回忆他昔日围炉教子的场景,白发苍苍,感人至深。即使先生离世,他的精神似乎仍在吟游,陪伴着竹林中的住所。风雨中的小屋依然如故,但少了主人的琴声,只剩下夜月和杜鹃的哀鸣,显得凄凉。
结尾处,作者想象黄仲则的灵魂归来,仿佛还能听到他在竹林深处吹响的笛声,寄托了对故人的深深怀念。整首词情感真挚,通过对黄仲则生平的描绘,展现了对才子命运的感慨和对亡友的深情缅怀。
价微良易酬,器博无近用。
骐骥非良乐,万里谁能控。
萧王汉中兴,四海倚为重。
谁为渊驱鱼,一呼百万众。
妙算环无端,奇功射必中。
忘机谅未能,岂数汉阴瓮。
故人钩尚直,倦作仪韶凤。
应无万牛力,负此丘山栋。
羊裘又独往,苦语馀嘲弄。
至今卖菜言,空记当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