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以深而香,避世非吾忍。
移根植堂下,遂使世人冁。
谁知秋华拆,未许流声尽。
即之色渐温,佩之芳愈敏。
因观太古音,试理幽兰引。
幽兰本香草,名随四时泯。
奈何楚子孙,些只徒自窘。
一枝三四叶,与人作标准。
兰以深而香,避世非吾忍。
移根植堂下,遂使世人冁。
谁知秋华拆,未许流声尽。
即之色渐温,佩之芳愈敏。
因观太古音,试理幽兰引。
幽兰本香草,名随四时泯。
奈何楚子孙,些只徒自窘。
一枝三四叶,与人作标准。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张侃所作,名为《秋日閒居十首(其九)》。诗中以“幽兰”为题,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和超然世外生活的向往。
首句“兰以深而香,避世非吾忍”,以兰花深邃的香气象征高洁的品质,但又表达了诗人不愿隐居避世的心境。接着,“移根植堂下,遂使世人冁”两句,通过将兰花移植至堂前,使得其香气能被更多人闻到,暗含了诗人希望自己的高洁品质能被世人所知之意。
“谁知秋华拆,未许流声尽”描绘了兰花在秋天开放,其美丽与香气并未完全消散,寓意着高尚品德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保持其价值。接下来,“即之色渐温,佩之芳愈敏”则进一步强调了兰花的香气与色泽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更加吸引人,象征着高尚品质的持久魅力。
“因观太古音,试理幽兰引”一句,诗人通过观察古代音乐,尝试理解兰花的引人之处,暗示了高尚品质与艺术之美之间的联系。最后,“幽兰本香草,名随四时泯”表明兰花虽是四季常青的香草,但其名声却随季节更迭而淡去,以此来反思社会对高尚品质的认可往往不持久。
“奈何楚子孙,些只徒自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认为人们过于拘泥于世俗的束缚,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高尚品质。“一枝三四叶,与人作标准”则以兰花的一枝三叶,比喻高尚品质应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兰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语言优美,寓意深远。
星星短发茁霜根,今后村非昔后村。
无客雨中能裹饭,有僧月下忽敲门。
佛为摩顶虽真觉,儒劝加巾亦格言。
师不茹荤余止酒,何时煮茗得重论。
晚唐才调晋风期,一片胸襟颇涉奇。
每过邻家因贳酒,偶添别墅为赢棋。
议郎秩浅无超拜,令尹官清有去思。
种得花成身不见,江边父老至今悲。
鹑衣不似拥千金,用破灯窗一世心。
太学空闻能赋久,春官未察读书深。
柴车巾出身犹健,槐简拈归病已侵。
寂寞殡宫来客少,故人野外独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