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后面竹鸡啼,巴水前头沙鸟栖。
巴水巴山到郎处,闻郎又过石门溪。
巴山后面竹鸡啼,巴水前头沙鸟栖。
巴水巴山到郎处,闻郎又过石门溪。
这首明代周宪王的《竹枝歌二首(其二)》描绘了一幅山水之间的画面。首句“巴山后面竹鸡啼”,以竹鸡的啼鸣声点出山间的清晨或傍晚,渲染了静谧而富有生机的自然环境。次句“巴水前头沙鸟栖”,则将视线转向水面,沙鸟归巢,进一步强化了宁静的氛围。
第三句“巴水巴山到郎处”,通过“巴水”和“巴山”的反复,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郎君的思念,暗示了空间的遥远和情感的执着。最后一句“闻郎又过石门溪”,以“闻郎”一词,透露出期待与惊喜,同时“又过石门溪”则描绘了郎君行踪不定,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生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布局,展现了主人公对郎君的深深思念以及山水之间的相思之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情感深度。
连峰到溪止,澄溜向潭泻。
庙道走山腰,雀雏鸣屋瓦。
古壁画云雷,空庭俨舆马。
眷予来故乡,絜斋陈奠斝。
尚想昔丱童,维愚托民社。
每从诸父赛,朅至此祠下。
今齿踰不惑,双亲世似寡。
过此无所祷,曷慕逢时者。
舟子抱鸡来,雄雄跱高岸。
侧行初取势,俯啄示无惮。
先鸣气益振,奋击心非愞。
勇颈毛逆张,怒目眦裂盰。
血流何所争,死斗欲充玩。
应当激猛毅,岂独专晨旦。
胜酒人自私,粒食谁尔唤。
缅怀彼兴魏,傍睨当衰汉。
徒然驱国众,曾靡救时难。
群雄自苦战,九锡邀平乱。
宝玉归大奸,干戈托奇算。
从来小资大,聊用一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