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篷如凫鹥,载我万斛愁。
试登山上亭,却望沙际舟。
世故莽相急,长江去悠悠。
西南浸山影,晦明分中流。
荡摇宝鉴面,翠髻千螺浮。
去程虽云阻,兹地固堪留。
客路惜胜日,临风搔白头。
众色忽已晚,川光抱岩幽。
三老呼不置,我兴方未收。
下山事复多,题诗记曾游。
短篷如凫鹥,载我万斛愁。
试登山上亭,却望沙际舟。
世故莽相急,长江去悠悠。
西南浸山影,晦明分中流。
荡摇宝鉴面,翠髻千螺浮。
去程虽云阻,兹地固堪留。
客路惜胜日,临风搔白头。
众色忽已晚,川光抱岩幽。
三老呼不置,我兴方未收。
下山事复多,题诗记曾游。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题崇山》,描绘了诗人乘坐小船在江上漂泊的场景,表达了内心的愁绪和对山水景色的欣赏。首句以"短篷如凫鹥"比喻小船轻盈,承载着沉重的忧思。接着,诗人登上山亭远眺,看到江水悠悠,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纷扰。崇山倒映在江面,光影交错,如翠螺般浮动,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诗人虽然行程受阻,但被崇山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他感叹时光匆匆,对着清风白头搔首,表达出对客路艰辛的感慨。随着天色渐晚,山川景色愈发幽深,诗人与三老相谈甚欢,意犹未尽。最后,诗人决定下山,但仍不忘题诗记录这次难忘的游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崇山的秀美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寓情于景,富有哲理,体现了宋诗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