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县大夫,取此石为器。
嚣然夸谓予,材与工俱美。
如何尔乡人,器用曾莫备。
无乃居荒陬,俗鄙不喜事。
答云此石坚,攻磨动时岁。
官用钱出民,民用钱出已。
出民官不知,喜事诚可贵。
出已乃伤财,谁能不惜费。
大夫闻此言,如有所忿戾。
今君倡是诗,敢以报嘉惠。
前有县大夫,取此石为器。
嚣然夸谓予,材与工俱美。
如何尔乡人,器用曾莫备。
无乃居荒陬,俗鄙不喜事。
答云此石坚,攻磨动时岁。
官用钱出民,民用钱出已。
出民官不知,喜事诚可贵。
出已乃伤财,谁能不惜费。
大夫闻此言,如有所忿戾。
今君倡是诗,敢以报嘉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县大夫取走一块璀璨的玳瑁石,以制作器物,自诩材质与工艺皆佳,却未被乡人所理解。诗中表达了对这种不识宝贵、不愿施财的乡俗的一种无奈,以及对于官府和民间在物资流通上的盲点进行了讽刺。
诗中的“嚣然夸谓予,材与工俱美”表现出县大夫的得意与自豪,而“如何尔乡人,器用曾莫备。无乃居荒陬,俗鄙不喜事。”则透露出乡人的愚昧和对美好事物的漠视。
接着,“答云此石坚,攻磨动时岁。官用钱出民,民用钱出已。”揭示了玳瑁石的珍贵,以及官府与民间在财务流转上的矛盾和误解。诗人通过“出民官不知,喜事诚可贵。出已乃伤财,谁能不惜费。”表达了对这种无知造成的浪费的哀叹。
最后,“大夫闻此言,如有所忿戾。今君倡是诗,敢以报嘉惠。”则是诗人对县大夫的回答以及自己为此而作诗,来回应这份恩赐之情的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话和反思的形式,展现了作者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