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鸣榔。
坐来知己忘觞薄,话到英雄看剑长。
残角分明悲渤海,孤篷辗转忆潇湘。
相怜身世真飘泊,岂为春风欲断肠!
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鸣榔。
坐来知己忘觞薄,话到英雄看剑长。
残角分明悲渤海,孤篷辗转忆潇湘。
相怜身世真飘泊,岂为春风欲断肠!
这首诗是明代抗清名将张煌言的作品,以"舟中听雨"为题,分得"长"字,表达了诗人在舟中独处,聆听雨声时的内心感受。首句"小雨江天倍渺茫"描绘了细雨中的江面,天地间显得尤为广阔而迷茫,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翩然有客度鸣榔"则点出诗人并非独自一人,有访客的到来,但鸣榔声在雨中显得格外孤单。
"坐来知己忘觞薄"写诗人与来访者畅谈甚欢,以至于忘了时间,酒杯也变得微不足道。"话到英雄看剑长"进一步揭示了他们谈论的内容,可能是关于英雄事迹和壮志未酬的感慨,剑影在雨中拉长,寓意着他们的理想和抱负。
"残角分明悲渤海,孤篷辗转忆潇湘"通过角声和孤篷的意象,表达了对远方渤海和潇湘之地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相怜身世真飘泊"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身世漂泊,与国家一同遭受苦难。
最后,"岂为春风欲断肠"以反问收尾,表达了诗人不因个人愁苦而消沉,而是坚韧不屈,暗示了他坚韧的民族气节和对未来的希望,即使在风雨飘摇中,也不至于为春风吹动心肠,过于伤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个人的漂泊之感,又有家国之忧,展现了张煌言作为明末忠臣的坚韧与豪情。
李陵古奇士,报国思捐躯。
孤军势已尽,忍辱降匈奴。
下马解铁衣,残卒同呜呜。
拔剑指白日,抆血临长途。
誓为鲁曹沫,耻作吴专诸。
肝肠在汉阙,日夜悲穹庐。
君王不相信,老母复何辜。
恶名岂复免,盛德将焉图。
子卿若旋归,视我今何如。
悲哉行路难,千古同欷歔。
玄景閟灵曜,朔风中夜兴。
积雪寒且洌,对之烦虑澄。
薄言溉鬵釜,可以燎与烹。
丹垆含青光,朱火赫已升。
微阳外销铄,固阴无久凝。
腾鼎异玄醴,崇觞侔大羹。
中座列嘉荐,凛然怀抱清。
岂无一樽酒,酌我友与朋。
荒宴古所诫,洁修今见称。
永怀濯其秽,庶以谐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