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绕头陀石,涵虚半斗南。
万山回积雪,一水静拖蓝。
闻梵风来树,明心月到潭。
曹溪终古在,镫采满花庵。
缭绕头陀石,涵虚半斗南。
万山回积雪,一水静拖蓝。
闻梵风来树,明心月到潭。
曹溪终古在,镫采满花庵。
这首诗描绘了南山寺的壮丽景色与禅意氛围。首句“缭绕头陀石”,以动态的笔触勾勒出山石环绕的景象,仿佛头陀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神秘感。接着,“涵虚半斗南”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南山寺所在的地理位置描绘得既高远又独特,暗示其在精神上的崇高地位。
“万山回积雪,一水静拖蓝”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山与水的不同风貌。积雪覆盖的群山,与静谧流淌的蓝色溪水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寓意着佛法的深邃与宁静。
“闻梵风来树,明心月到潭”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梵音随风而来,仿佛是大自然的颂歌,触动人心;明月映照潭水,不仅照亮了水面,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澄明与纯净。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与听觉的美感,更蕴含了心灵的净化与觉醒。
最后,“曹溪终古在,镫采满花庵”表达了对佛法永恒不变的信念。曹溪,即广东韶关的曹溪,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弘法地,象征着佛法的传承与不灭。而“镫采满花庵”则描绘了一幅灯火辉煌、花香四溢的禅院景象,预示着佛法的繁荣与广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南山寺及其周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禅宗精神的融合,传达了对佛法的崇敬与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