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巫山高二首·其一》
《巫山高二首·其一》全文
唐 / 沈佺期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灰]韵

巫山峰十二,合沓隐昭回。

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

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

(0)
翻译
巫山有十二座高峰,重叠交错在明亮的天空下。
向下远望琵琶峡,平视则见云雨台。
古老的木筏似乎倚靠在天边,瀑布从太阳那边飞流直下。
怎能忍受夜晚的猿猴哀啼,想起荆王曾在这样的地方枕席入梦。
鉴赏

此诗描绘了巫山的壮丽景色,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沈佺期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巫山峰十二,合沓隐昭回。” 这两句点出了巫山雄伟的景象,十二个峰峦连绵,宛如巨龙,既表现了巫山的恢宏,也透露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

“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 这两句则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巫山的美丽。俯瞰琵琶峡,可以想象到那蜿蜒曲折的江水与山峦相依,而“平看云雨台”则是在另一时间或空间感受着天气变化中云层和雨幕的迷人景致。

“古槎天外倚,瀑水日边来。” 这两句描绘了巫山上古老的松树和奔腾不息的瀑布。这些自然元素都在强化诗中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神秘而壮观的景色之中。

“何忍猿啼夜,荆王枕席开。” 这两句则是对巫山传说的一种呼应。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巫山有着许多关于爱情和美丽女神的故事。猿啼(猿鸣)在这里或许象征着夜晚的寂静,而“荆王枕席开”则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其中“荆王”可能是指古代某位君主,而“枕席”则是在暗示这个故事与爱情有关。诗人通过这样的引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色彩,也增添了一层历史和文化的深度。

总体来看,这首诗以其精致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将巫山的自然美景与传说故事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既充满神秘色彩又不失壮丽气势的艺术画卷。

作者介绍
沈佺期

沈佺期
朝代:唐   字:云卿   籍贯: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   生辰:约656 — 约715

沈佺期(约656—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沈宋”。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
猜你喜欢

次韵洪佑臣给谏即题所著龙冈集·其五

句味终归非实义,宜哉师旷欲无言。

量沙休入无边海,壅土先培不贷园。

有尽心期托豪素,偶然身世寄巢痕。

持公诗说谋吾国,或赖雎麟一发存。

(0)

义卒行

惨惨堂前紫荆,飞飞原上脊令。

桓山之鸟,欲去而哀鸣。

苦哉远征人,陟山望亲还望兄,嗟嗟行役万古情。

彼少年者,色何黯然。

娶妇未三月,昨来黄纸到官,行将出戍南滇。

归告阿母,阿母叫天。新妇口噤目眵,伥伥不能前。

小弟前致辞,母兄且勿悲。

阿母生我二人,兄今有嫂未有儿。

何得远去,存没未可知。

弟当代兄役,门户兄自主之。

阿母兄嫂,闻言泪下如绠縻。

大兄前致谢,此事甚非宜。

感君区区怀,我心已再思。

熟知此别异苦乐,何乃反累吾弟为?

切切相劝止,但言兄嫂勿复疑。

翻然出门去,意气何慨慷。

别我先人墓,办我行子装。

佩刀三尺馀,挽弓三石强。

弓刀及戎服,罗列东西厢。

亲戚走相送,酌酒歌同裳。

晨兴拜堂上,骨从相悲切。

临行嘱兄嫂,欲语复呜咽。

但得兄嫂一心善事阿母常喜悦,万里羁人慰愁绝。

收泪就长道,关山别思重。

白日结愁云,至情感苍穹。

之子识大义,行当早立功。

归报皇帝陛下,无烦远顾蛮中,扬名史册垂无穷。

(0)

值宿闻乌夜啼

值宿霜寒夜,蟾光瓦欲流。

哑哑听乌语,历历数更筹。

已傍龙楼稳,能稍砮矢忧。

鸡竿应有兆,计日下皇州。

(0)

哭沈方舟三首·其三

平生笔力足拒石,西河药亭争避席。

故老诗成《海岳篇》,诸陵绝塞吟霜白。

卅载同袍魂梦劳,相思落月临江皋,雁飞何处求其曹。

(0)

杂感·其一

春至阳气动,轻雷殷方鼓。

晴川泛朝光,草树沐新雨。

农人负耒出,操作及童竖。

有生宁不劳,俯仰各有取。

曰余本拙懒,逝将事农圃。

所急在治生,岂伊慕高古。

贫贱惜筋力,忧伤亦何补。

(0)

寄答王千里

留滞通侯邸,真成客里家。

高门贺燕雀,华发吐烟霞。

逸士方三拜,才人温八叉。

知君怀故里,丘陇有梨花。

(0)
诗词分类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诗人
蔡寅斗 范文程 刘裕 洪拟 司马懿 唐姬 顾可适 彭伉 安磐 王彦威 季振宜 刘弗陵 张肃 刘义庆 嵇绍 曹景宗 秋瑾 杜杞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