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团圞了尚平,随缘杖笠此身轻。
声闻久断逃禅地,云水偏谐出世情。
烧后丹霞无佛在,种来白社有莲生。
相逢松下浑忘语,仁者宁劳问姓名。
婚嫁团圞了尚平,随缘杖笠此身轻。
声闻久断逃禅地,云水偏谐出世情。
烧后丹霞无佛在,种来白社有莲生。
相逢松下浑忘语,仁者宁劳问姓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和尚在灵隐寺的生活与心境,充满了禅意和超脱世俗的意味。
首句“婚嫁团圞了尚平,随缘杖笠此身轻”描绘了和尚放下尘世的牵绊,过着随缘自在的生活,手持竹杖,头戴斗笠,心灵得以轻盈自由。这里的“尚平”可能暗指和尚已经解决了生活中的烦恼,达到了内心的平静。
“声闻久断逃禅地,云水偏谐出世情”进一步阐述了和尚远离尘嚣,遁入空门的心境。他不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选择在云水之间寻找心灵的归宿,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体现了出世的情怀。
“烧后丹霞无佛在,种来白社有莲生”这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丹霞”与“莲生”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烧后的丹霞象征着过去的繁华与虚幻,而白社中生长的莲花则象征着新生与纯净。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
最后,“相逢松下浑忘语,仁者宁劳问姓名”表达了与和尚相遇时的和谐与默契。在松树下,两人无需言语,心灵已相互理解,这种超越语言的交流,体现了仁者的境界,无需刻意询问对方的身份,因为彼此的心灵已经相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和尚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充满了禅宗的智慧与美感。
白虹流光横太虚,蚌胎迸出明月珠。
紫瞳照席秋掣电,渥洼突出苍龙驹。
前年得子瘦如竹,失马未必不为福。
今年得子燕颔丰,会看万里飞食肉。
徐君发白颜且酡,晚而得子未足多。
明年为君招取杜陵老,来作徐卿二子歌。
雁阵惊寒,故唤起、离愁万斛。
因追念、镜鸾易破,凤弦难续。
诗句已凭红叶去,梦魂未断黄粱熟。
叹浪萍、风梗又天涯,成幽独。归来引,相思曲。
尘满把,泪盈掬。对长天远水,落霞孤鹜。
立尽西风无好意,遥山也学双眉蹙。
恨草根、不逐鬓根摧,秋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