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答宝觉》
《次韵答宝觉》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绝句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更万山。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yùnbǎojué
sòng / shì

mángxiézhúzhàngxíngchánzhēqiānshāngèngwànshān

cóngláijiǎojiěhuáshuíxìnshítóuxíngnán

注释
芒鞋:用芒草编织的简易鞋。
竹杖:用竹子制作的手杖。
遮莫:不管,不论。
无脚不解滑:即使是没有脚的物体(比喻人),也能够轻松行走。
解滑:善于行走,不打滑。
石头行路难:暗示即使面对坚硬的石头路,也能克服困难。
翻译
穿着芒草编织的鞋子和竹杖,行走于山路之间,布满了缠绕
无论前方有多少千山万水,都不足以阻挡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山间行走的情景,通过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即便是不易于行走之地,对于有心人而言,也并非难事。

"芒鞋竹杖布行缠"一句,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诗人脚踏芒鞋,手持竹杖,身着布衣在山间小道上缓缓前行。这里的“布行缠”暗示了行走之艰难。

接下来的"遮莫千山更万山"则展现了诗人所面对的自然景观——层叠的山峦相互掩映,显得无尽头。

第三句"从来无脚不解滑"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普遍性,即不管是谁,只要愿意尝试,都能理解行走在滑滑之地并不困难。这句话也隐含着一种讽刺意味,指出那些认为行路艰难的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缺乏勇气或决心。

最后一句"谁信石头行路难"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此类观点的不屑,一种对挑战和困难持开放态度的豁达。这里的“石头”比喻坚硬而又滑溜的地面,指代一般认为难以行走之处。

整首诗通过山间的艰难行走,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精神态度,同时也表现了苏轼个人对待困难和挑战的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次韵林子长一首

使华不袖生春手,绛老泥涂亦使年。

病后隐沦甘甫里,向来魂梦颇祁连。

受廛已傍乡三老,对客还矜我二天。

处士一星君漫记,会扬光彩映台躔。

(0)

次韵吴江陈学长送行二首·其二

白首诗书未亢宗,还纡墨绶揖王公。

玉堂金马拌身外,法护僧弥且眼中。

自诡嘘枯酬雅志,肯从束湿就奇功。

垂虹高士知心客,定信襟期出处同。

(0)

次韵严文炳兼简张守二首·其二

梅梅柳柳护深行,倦客重游眼更明。

谷鸟自应寻旧约,渚兰潜欲换新萌。

诗工已可醒人醉,赋就当须冰坐清。

老我客渠真得计,梦魂无复凤凰城。

(0)

次丁嘉会韵二首·其一

倦驻频题醉后襟,离群自叹阙知音。

卜邻未暇论前约,著语聊须慰此心。

小挽归轩清夜饮,忆尝对卧白头吟。

中年畏别犹轻别,添我霜毛又几寻。

(0)

岁晚言怀·其三

雀响初防雪,鸦骄恐报晴。

徒妨一老梦,莫究二虫情。

虚籁吹群动,洪炉寄短生。

只今观物化,未替白鸥盟。

(0)

元夜病起二首·其二

节物撩佳兴,浮生盍自宽。

山城如许乐,灯市不多寒。

微步漂香细,行歌惜夜阑。

何人攲醉帽,朱袖簇归鞍。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诗人
开元宫人 阎立本 魏知古 蔡新 薛媛 史青 黄丕烈 颜仁郁 胡令能 曹彪 王继鹏 王翙 崔枢 许宣平 黄式三 查道 蔡寅斗 范文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