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镜台前,绛罗窗下。修蛾彩笔曾亲画。
下阶双笑握纤纤,步摇替整琼钗卸。
地认蓝桥,琴疑司马。狂言触拨生嗔也。
惊心端坐诵三缄,焚香乞忏无人夜。
玉镜台前,绛罗窗下。修蛾彩笔曾亲画。
下阶双笑握纤纤,步摇替整琼钗卸。
地认蓝桥,琴疑司马。狂言触拨生嗔也。
惊心端坐诵三缄,焚香乞忏无人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细腻而略带哀愁的画面。"玉镜台前,绛罗窗下",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个精致而幽静的闺房之中,玉镜台映照出女子的容颜,绛罗窗透进柔和的光线,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
"修蛾彩笔曾亲画",女子曾经亲自用彩笔描画过自己的眉毛,这一细节透露出女子对自我形象的重视和精心打扮的用心。接着,"下阶双笑握纤纤,步摇替整琼钗卸",描绘了女子与友人欢聚的情景,她们在台阶上相视而笑,手握着细长的手指,轻巧地整理着头上的步摇和琼钗,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地认蓝桥,琴疑司马",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蓝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象征着爱情的曲折与美好;"司马"则可能暗指《白氏长庆集》中的故事,与音乐和爱情有关。这两句通过典故的引用,暗示了女子心中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狂言触拨生嗔也",女子因某人的言语或行为而感到生气,这可能是对某位男子的嗔怒,也可能是一时的误会。"惊心端坐诵三缄,焚香乞忏无人夜",女子在夜晚静坐,诵读着三缄之语(即三思而后行的教诲),并祈求神明的宽恕,表现了她内心的反省与寻求心灵的平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爱情的期待与困惑,以及面对生活琐事时的冷静思考与自我反省。
匡庐列云霄,江湖邈天际。
地涌青莲华,枝叶相鲜丽。
眷彼华中人,超然隔尘世。
梦想五十年,良缘图未遂。
偶乘空中云,随风至吴会。
东南美山水,蕴藉多佳士。
一见素心人,精神恍如醉。
未语肝胆倾,清言入微细。
相对形骸忘,了然脱拘忌。
精白出世心,太虚信可誓。
苦海方洪波,愿言驾津济。
把别向河梁,遂我归山志。
长揖返匡庐,藏踪杳深邃。
五老与七贤,日夜常瞻对。
诛茅卧空山,烟霞为衣被。
视此芭蕉身,一掷如弃涕。
缅想未归人,驰情劳梦寐。
安得驾长虹,凌风倏然至。
暂谢尘世缘,入我真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