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头春满藕花香,夜深何处有鸣榔?
郎来打鱼三更里,凌乱波光与月光。
湖头春满藕花香,夜深何处有鸣榔?
郎来打鱼三更里,凌乱波光与月光。
这首元代诗人燕不花的《和西湖竹枝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夜晚的宁静与生机。首句“湖头春满藕花香”,开篇即以“春”字点明季节,以“藕花香”渲染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与美好的湖畔春景之中。
接着,“夜深何处有鸣榔?”一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人遐想,仿佛在夜深人静之时,远处传来阵阵敲击木板的声音,那是渔夫们在准备下网捕鱼。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夜晚的西湖并非完全寂静,而是有着属于夜晚的独特韵律和生命力。
最后两句“郎来打鱼三更里,凌乱波光与月光。”将场景推向高潮。在这里,“郎”字不仅指代了渔夫,也暗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向往。在三更时分,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这位勤劳的渔夫却仍在湖中劳作,他的身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显得格外孤独而坚韧。而“凌乱波光与月光”则描绘了渔夫劳作时的背景,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形成一片片银色的光斑,既美丽又富有诗意,同时也映衬出渔夫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西湖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劳动之美的和谐统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勤劳渔民的敬佩之情。
铁瓮高资只半程,柴沟晓发暮金陵。
莫言三宿何濡滞,已觉匆匆役此生。
翠幕东风早。兰窗梦,又被莺声惊觉。
起来空对,平阶弱絮,满庭芳草。厌厌未忺怀抱。
记柳外、人家曾到。
凭画阑、那更春好花好,酒好人好。
春好尚恐阑珊,花好又怕,飘零难保。
直饶酒好□渑,未抵意中人好。相逢尽拼醉倒。
况人与、才情未老。又岂关、春去春来,花愁花恼。
天涯一见便绸缪,二十年间诧两优。
不以声名誇众隽,欲将文行辈前修。
怀章趁酌椒觞寿,分幕还寻璧水游。
蜀客念归归路梗,卜邻傥许傍丹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