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无言自息机,蔓条有刺只钩衣。
诸君若畏饥蛟起,拔剑横流看佽飞。
大树无言自息机,蔓条有刺只钩衣。
诸君若畏饥蛟起,拔剑横流看佽飞。
这首诗以“咏史”为题,由明代诗人陈子壮所作,通过对比大树与蔓条的不同特性,以及借由“饥蛟”与“佽飞”的典故,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首句“大树无言自息机”,形象地描绘了大树的稳重与沉默,它不言不语,却能自然地平衡自身,象征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力量。这里的“息机”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或内在的平衡状态,强调的是事物发展中的自然法则。
次句“蔓条有刺只钩衣”,则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蔓条虽然具有尖锐的刺,但其本质是攀附和伤害他物,暗示了某些人或事物可能表面上看似有某种优势或特点,但实际上却对他人造成困扰或伤害,强调了个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后两句“诸君若畏饥蛟起,拔剑横流看佽飞”,运用了“饥蛟”与“佽飞”的典故。“饥蛟”比喻那些在困境中寻求生存、可能变得凶猛的人或事,“佽飞”则是古代传说中能够救助溺水者的人物,这里用来象征有能力帮助他人渡过难关的人。这两句诗警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或挑战时,不应只看到自身的利益,而应有勇气和能力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同时也暗含了对有能力解决问题、助人为乐之人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对比和历史典故的引用,探讨了个人行为与社会关系、内在力量与外在挑战之间的复杂关系,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积极、助人为乐的态度,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崧台一片月,清光万古悬。
流辉湛端水,闪铄金龙鞭。
公在端州作良牧,此月随公照林麓。
复从全岭荫甘棠,天际蟾光色更煌。
山河大地流俱满,金粟随风转吐香。
万古璃琉波荡漾,千门宝玉遥相向。
鉴物真堪数发毫,烛林便可消烟瘴。
即今剑履去朝天,明月团团引马前。
金宫银阙看从入,乐奏钧天似可传。
此时崧台月犹灿,清辉不改留公玩。
愿将月露泻金茎,洒向东南沾欲遍。
昆明几百里,其上滇城开。
地涌黔巫去,波浮金碧回。
长堤罗郡邑,高澨出楼台。
莲叶冲凫起,菱花拂镜回。
鱼形看似石,沙影辨疑灰。
汉帝穿池拟,荆臣建国来。
伏流江底合,摇楫浪前催。
作润资良守,何烦习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