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一壳几由旬,能纳须弥不动尊。
疑是吴兴清霅水,直通方广古灵源。
月沉浊水圆明在,莲出污泥宝性存。
隐现去来初一致,莫将虚幻点空门。
不知一壳几由旬,能纳须弥不动尊。
疑是吴兴清霅水,直通方广古灵源。
月沉浊水圆明在,莲出污泥宝性存。
隐现去来初一致,莫将虚幻点空门。
这首诗以蚌珠为喻,描绘了其内在的纯净与外在的神秘。首句“不知一壳几由旬,能纳须弥不动尊”运用夸张手法,强调蚌珠虽小,却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象征着内在的广阔与深邃。接下来,“疑是吴兴清霅水,直通方广古灵源”将蚌珠比作清澈的水源,连接着古老的灵性源泉,暗示其蕴含着深远的智慧与力量。
“月沉浊水圆明在,莲出污泥宝性存”两句进一步深化主题,通过对比“月沉浊水”与“莲出污泥”,强调了内在的光明与纯洁不因外界环境的污浊而改变,比喻人的心灵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本真与纯净。
“隐现去来初一致,莫将虚幻点空门”则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指出无论境遇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真实始终如一,不应被外界的虚妄所迷惑,应坚守自我,不迷失于空门(佛教中的概念,指虚无或空寂之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蚌珠的描绘,寓意深刻,既赞美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也蕴含了对人生智慧与道德修养的深刻思考。
地有庞公隐,贤其德曜伦。
耦耕秋雨外,举案楚江滨。
志已传经遂,恩方赐帛均。
肉分大官腊,酒割上林春。
翟茀鱼轩贵,宫袍鹭锦新。
巫云助眉宇,湘雪斗风神。
三妇调弦好,诸孙戏蜡频。
当筵奏郢曲,上客是秦人。
汤沐偏南纪,衣冠更北辰。
彭年众所颂,吾意在庄椿。
韦贤原相汉,其子独辞侯。
问岂家人产,交唯国士流。
衣冠宁向俗,书卷自宽愁。
蹑履三神遍,题诗五岳留。
道存匏肯系,材大瓠还浮。
傲世时扪虱,全身或应牛。
席回桐柏雨,帆入广陵秋。
淮海桓伊笛,乾坤郭泰舟。
众情双眼在,吾党寸心酬。
欲别频更烛,相思但倚楼。
燕豪赠匕首,粤女问刀头。
雁徼看犹去,羊城望转脩。
求仙勾曲岭,载酒郁林洲。
何日寻初服,相期向子游。
大汉中兴日,匈奴近塞年。
材官屯六郡,飞饷转三边。
帝里春将尽,天山雪尚坚。
纪明催转斗,充国拟留田。
一上金城筴,俄分少府钱。
关河俱动色,将士欲争先。
葱岭鞭堪断,恒河铁可填。
归来奏奇计,圣主在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