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人在故居等待春天的到来,感受着大自然的变迁与生命的流转。山中月亮静谧,石上泉水清澈,却似乎只有诗人才是知音。而猿声在夜晚响起,花朵绽放见证岁月的更替。
"杖锡闲来往,"这句表明诗人手持拐杖,随意漫步,没有特定的目的,只是在自然中流浪。这是一种禅意,对应了标题中的“自龙山至”,可能是指诗人从龙山游历归来后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泊明志、超脱尘俗的心境。这种心态与禅宗思想相通,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幽兰生渚泽,托根向高门。
垂敖列文砌,纷茜映漪泉。
铅华自深远,素质崇性真。
岂徒著馨媚,亦复协祥庆。
委和启乾象,双萼挹厚坤。
仲夏纪嘉节,雅会集群贤。
吁嗟予谬蹇,亦得预斯燕。
连篇枉瑶玖,空惭匪能文。
沉思杳终夜,百罚夫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