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彼清泠泉,育此婵娟身。
幽哉窗户间,猗猗窥鳞鳞。
有霜能独留,无德难相亲。
乃闻曾子风,嗜好非今人。
导彼清泠泉,育此婵娟身。
幽哉窗户间,猗猗窥鳞鳞。
有霜能独留,无德难相亲。
乃闻曾子风,嗜好非今人。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生长的环境与特质,以及对竹子品格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竹子独特魅力的欣赏和敬仰。诗中“导彼清泠泉,育此婵娟身”两句,以清泉滋养竹子,比喻竹子在自然环境中优雅地成长,暗示了竹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接着,“幽哉窗户间,猗猗窥鳞鳞”描绘了竹子在幽静的窗户边生长,其枝叶轻摇,仿佛窥视着水面的波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动的画面。
“有霜能独留,无德难相亲”则进一步赞美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即使在严寒的霜雪中也能独立挺立,象征着竹子高洁的品德。最后,“乃闻曾子风,嗜好非今人”表达了诗人对竹子品格的认同,认为这种对竹子的喜爱和追求,超越了时代的限制,与古代贤哲如曾子的精神相契合,体现了竹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人们所推崇的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自然生长状态和内在品质的描绘,不仅赞美了竹子的美丽与坚韧,也寄托了诗人对于高尚人格和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双重追求。
寒星点点秋云薄,白日离离映寥廓。
哀商怨徵动高堂,想见梧桐满城落。
青年白晢吹者谁,庞子风流妙音乐。
自从五月来长安,久别吴湘旧江阁。
吴湘江上曾一吹,江水江烟青漠漠。
孤舟嫠妇不得眠,四顾长风起萧索。
红尘向来听者稀,凤喉龙呴如扃钥。
秋来见月苦思归,不觉悲凉指间作。
此曲本自仙家传,掠舟曾送西飞鹤。
灯昏夜静初听时,小雨先来洗城郭。
明朝却上东坡船,此地忆君成寂寞。
纵有新声何处听,芦花月暗枫桥泊。
竹堂梅花一千树,晴雪塞门无入处。
秋官黄门两诗客,珂马西来为花驻。
老翁携酒亦偶同,花不留人人自住。
满身毛骨沁冰影,嚼蕊含香各搜句。
吉祥牡丹清本欠,定惠海棠幽亦未。
只凭坡口诧繁华,似恐同花不同趣。
酒酣涂纸作横斜,笔下珠光湿春露。
只愁此纸捲春去,明日重来花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