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
寒守三衣法,饥传一钵歌。
宽闲每迸竹,危朽漫牵萝。
怊怅庭前柏,西来意若何。
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
寒守三衣法,饥传一钵歌。
宽闲每迸竹,危朽漫牵萝。
怊怅庭前柏,西来意若何。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诗人重游草堂时的心境和感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淡泊名利、超脱红尘的情怀。
“僧残尚食少,佛古但泥多”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寺庙生活图:僧侣们早饭吃得不多,但佛像周围却是泥土累积,这既反映了僧侣清贫的生活状态,也暗示着对物质享受淡泊的心态。
“寒守三衣法,饥传一钵歌”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追求和赞美。在严寒中坚守穿着简单的衣服,在饥饿时依然高声歌唱,这是对佛教出家人的生活理念的颂扬。
“宽闲每迸竹,危朽漫牵萝”写出了草堂周围环境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诗人在宽敞自在中享受着竹子的清风,或许是在破旧不堪的亭阁间随意牵引着藤萝,这些都是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
“怊怅庭前柏,西来意若何”则是诗人面对庭前的柏树,感慨万千。柏树常绿不衰,象征着坚韧与长久,诗人的心中可能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人生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