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境增添岂偶然,已前无屋事金仙。
巨灵擘到三千丈,向老基来八百年。
远远别山来白足,重重峻宇出青莲。
端严石像庵犹在,若个寻庵复坐禅。
胜境增添岂偶然,已前无屋事金仙。
巨灵擘到三千丈,向老基来八百年。
远远别山来白足,重重峻宇出青莲。
端严石像庵犹在,若个寻庵复坐禅。
这首诗描绘了慧聚杂题中的翠微庵之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座古刹的庄严与历史的沉淀。首句“胜境增添岂偶然”,开篇即点明了翠微庵所在之地的非凡之处,并非偶然得名,暗示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自然之美。
“已前无屋事金仙”一句,巧妙地将庵堂的建立与佛教信仰相联系,金仙在这里指代佛祖或菩萨,表达了庵堂自古以来就是供奉神灵之所,体现了宗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巨灵擘到三千丈,向老基来八百年”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庵堂所处之地的壮观景象,仿佛巨灵之力开辟了如此宏大的空间,而庵堂本身则历经八百年风雨,见证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
“远远别山来白足,重重峻宇出青莲”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庵堂的环境与氛围,白足和尚的远行与青莲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寓意着修行者的纯洁与高洁,以及庵堂内外的清幽与宁静。
“端严石像庵犹在,若个寻庵复坐禅”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描述庵中端严的石像,以及对寻访庵堂并再次静坐修行的期待,表达了对庵堂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对佛教精神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内心平静与精神追求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翠微庵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与宗教文化融合的独特审美情趣,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深厚情感和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
山射蛟冰,墙高燕麦,桃花五月难开。
魏家遗迹,石马绣深苔。
连宵羌管离亭奏,写一半江淹赋恨才。
春何在,只有风翻雨坼,前日池台。
南国嬉游此日,抛残堕钗枕簟,湖上安排。
遍种红蕖,潮动画船回。
数年不见轻罗扇,听银箭空将蜡炬催。
祝良宵好梦,个人相送,到客窗来。
一从仙去,茎上露盘折。
龙奁竞开珠锁,斜印花纹滑。
舞袖宜教薰透,莫睡屏间鸭。玉阶遥接。
著人春气,未试轻烟已频觉。
心事多随逝水,含怨凭谁说。
长记宿火温温,绣被深宵压。
近日披裘老大,荀令难重学。石肠新怯。
许辞蕉盏,静听松声扫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