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翁去后菊园荒,寿不如花尽自香。
进学解成谁贝锦,题舆字湿已黄粱。
众流出壑三秋暮,明月照松千仞冈。
冷落僧炉数间屋,但留名节付贤郎。
菊翁去后菊园荒,寿不如花尽自香。
进学解成谁贝锦,题舆字湿已黄粱。
众流出壑三秋暮,明月照松千仞冈。
冷落僧炉数间屋,但留名节付贤郎。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时光荏苒的意境。开篇“菊翁去后菊园荒,寿不如花尽自香”两句,通过对比菊花与人的生命,表达了时间流逝和生命有限的感慨。菊花即使无人欣赏,也依然散发出自己的香气,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与人的短暂生命形成鲜明对照。
“进学解成谁贝锦,题舆字湿已黄粱”两句,则是通过描写书房内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业和文化传承的思考。进士的荣耀已经成为过去,精美的织品也随时间而褪色,文字上的墨迹亦已干涸,这些都是时代变迁、事物更替的象征。
“众流出壑三秋暮,明月照松千仞冈”两句转向自然景观,以奔腾的溪水和孤独的松树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又有些许萧索的意境。溪水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而明月则象征了永恒与宁静。
最后,“冷落僧炉数间屋,但留名节付贤郎”两句,则是对一座空寂的寺庙进行描绘,通过僧人的生活状态和所谓“名节”的传承,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遗产与世事变迁之间关系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间往事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文化价值观的深刻感悟。
少日心期转谬悠,蛾眉见妒且障羞。
但令有妇如康子,安用生儿似仲谋。
横笛牛羊归晚径,卷帘瓜芋熟西畴。
功名可致犹回首,何况功名不可求。
满眼黄花慰索贫,可怜风物逐时新。
范丹出后尘生釜,郭泰归来雨垫巾。
偶有清樽供寿母,遂无馀沥及他人。
年丰酒价应须贱,为子明年作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