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入残冬梅尚迟,岁除今夕客才知。
门前已见桃符换,灯下犹堪柏酒持。
三载地偏成断梗,九重天远独倾葵。
生盆爆竹无心久,漫逐儿嬉亦一奇。
春入残冬梅尚迟,岁除今夕客才知。
门前已见桃符换,灯下犹堪柏酒持。
三载地偏成断梗,九重天远独倾葵。
生盆爆竹无心久,漫逐儿嬉亦一奇。
这首明代诗人潘希曾的《除夕》描绘了冬末春初的景象和除夕夜的独特感受。首句“春入残冬梅尚迟”写出了梅花在严冬中迟迟未开,象征着春天的脚步缓慢而珍贵。次句“岁除今夕客才知”点出除夕之夜,人们才意识到新年的临近,流露出淡淡的旅人思乡之情。
“门前已见桃符换”描绘了家家户户更换新年对联的热闹场景,寓意着旧岁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灯下犹堪柏酒持”则写出在明亮的灯光下,人们举杯享用柏叶酒,享受团聚的温馨时光。
“三载地偏成断梗,九重天远独倾葵”表达了诗人身处偏远之地,对京城的遥望和对朝廷的忠诚,即使远离权力中心,仍心向朝廷,如向日葵般执着。
最后两句“生盆爆竹无心久,漫逐儿嬉亦一奇”描述了除夕夜放鞭炮的习俗,诗人虽然心情复杂,但看着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也觉得其中蕴含着生活的乐趣和奇异之处。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除夕夜的风俗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和人生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