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姿合受尘凡垢,蜚语心惊。不是无情。
怕是情多转误卿。何如莫约箫台凤,惟伴笼鹦。
绣户长扃。对念如来般若经。
仙姿合受尘凡垢,蜚语心惊。不是无情。
怕是情多转误卿。何如莫约箫台凤,惟伴笼鹦。
绣户长扃。对念如来般若经。
这首《采桑子》由清代词人顾贞观所作,其内容深邃,情感细腻,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仙风道骨与对情感的深刻思考。
“仙姿合受尘凡垢”,开篇即以仙人的姿态入题,暗示了主人公虽拥有超凡脱俗之姿,却不得不面对世俗的尘埃与困扰。“蜚语心惊”则点明了外界流言蜚语带来的冲击与不安,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敏感与脆弱。
“不是无情。怕是情多转误卿。”这一句转折,从对世俗的无奈转向对情感的探讨。在情感面前,即便是仙人也难以完全免疫,情感的丰富反而可能成为误人的根源。这里既是对情感的反思,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何如莫约箫台凤,惟伴笼鹦。”通过对比,提出了一种更为超然的生活态度——远离世俗的纷扰,选择与自然界的生灵为伴,或许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解脱。这里的“箫台凤”象征着高洁与自由,“笼鹦”则代表了被束缚与限制。
“绣户长扃。对念如来般若经。”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主人公希望在封闭的绣户中,通过冥想与诵读佛经,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绣户的封闭象征着对外界喧嚣的隔绝,而“般若经”则是佛教智慧的象征,寓意着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采桑子》不仅展现了顾贞观对于情感与生活的独特见解,更蕴含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向往,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