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高一宿觉,不是二乘禅。
露柱灯笼里,狸奴白牯边。
前资钦戒腊,参学待机缘。
吸尽西江水,从将此话传。
庵高一宿觉,不是二乘禅。
露柱灯笼里,狸奴白牯边。
前资钦戒腊,参学待机缘。
吸尽西江水,从将此话传。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修行与悟道的深刻理解。
首句“庵高一宿觉”,描绘了诗人独自在高高的庵中度过一夜的情景,暗示了他在静谧的环境中有所感悟。接着,“不是二乘禅”一句,表明了诗人超越了佛教中较低层次的修行境界,达到了更高的领悟层次。“露柱灯笼里,狸奴白牯边”两句,运用了寓言式的描述,露柱和灯笼代表了修行中的外在形式,而狸奴(猫)和白牯(牛)则象征着内心的动物本能或世俗欲望,诗人在这里强调了在修行过程中要克服这些内在的障碍。
“前资钦戒腊,参学待机缘”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修行经历的尊重以及对未来学习机会的期待。他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找到合适的时机和途径来深化自己的修行。
最后一句“吸尽西江水,从将此话传”形象地说明了诗人决心深入探索和理解佛法,并且愿意将所学传授给他人。这里的“西江水”象征着无尽的知识和智慧,而“此话”则是指佛法的真谛。整句诗传达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承佛法的承诺。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深刻体悟,也体现了其对知识追求和精神传承的执着。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描述,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哲理深度又充满诗意的画面,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家封薛县异诸田,报主荣亲义两全。
仆射临戎谢安石,大夫持宪杜延年。
金装昼出罗千骑,玉案晨餐直万钱。
应念一身留阙下,阖门遥寄鲁西偏。
千里东归客,孤心忆旧游。
片帆依白水,高枕卧青州。
柏寝寒芜变,梧台宿雨收。
知君心兴远,每上海边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