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江破寺如胶舟,大镛露立寒飕飕。
金绳铁纽作断绠,土花苔碧生栾头。
我来摩挲考岁月,偻指落落三百秋。
想当营度欲鼓火,野鬼夜哭山精愁。
铸之以绍威六州之铁,衅之以景升千斤之牛。
载之以长河万斛之舰,贮之以齐云百尺之楼。
风高一撞撼天地,世更几变宜追蠡。
眼中惊见已无双,天下才称为第二。
庚庚古扁磨苍珉,徐郎妙墨吹玄云。
声光喑哑尽埋没,宇宙颠倒方纷纭。
昭陵石马化为土,于上蒲牢幸存古。
山僧作屋稳盖藏,他日岐阳求石鼓。
濒江破寺如胶舟,大镛露立寒飕飕。
金绳铁纽作断绠,土花苔碧生栾头。
我来摩挲考岁月,偻指落落三百秋。
想当营度欲鼓火,野鬼夜哭山精愁。
铸之以绍威六州之铁,衅之以景升千斤之牛。
载之以长河万斛之舰,贮之以齐云百尺之楼。
风高一撞撼天地,世更几变宜追蠡。
眼中惊见已无双,天下才称为第二。
庚庚古扁磨苍珉,徐郎妙墨吹玄云。
声光喑哑尽埋没,宇宙颠倒方纷纭。
昭陵石马化为土,于上蒲牢幸存古。
山僧作屋稳盖藏,他日岐阳求石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破败的寺庙旁,一艘船形似胶质,静止在江边。诗人通过对寺庙和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
“濒江破寺如胶舟,大镛露立寒飕飕。” 这两句设定了整首诗的氛围,通过对破败寺庙和静止船只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萧瑟古老的景象。
“金绳铁纽作断绠,土花苔碧生栾头。” 这两句中,“金绳铁纽”暗示了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荒废,而“土花苔碧生栾头”则描写了自然界对人类文明遗迹的无情覆盖。
“我来摩挲考岁月,偻指落落三百秋。” 诗人通过摩挲古物,感慨历史的长河和时间的流逝。这里的数字“三百”象征着漫长而又模糊的过去。
“想当营度欲鼓火,野鬼夜哭山精愁。” 这两句通过设想古人营造宏伟建筑的情景,以及对自然界中生灵悲伤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兴衰的深刻感悟。
接下来的“铸之以绍威六州之铁,衅之以景升千斤之牛。载之以长河万斛之舰,贮之以齐云百尺之楼。” 描述了古人在建筑和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如今已不复存在的现实。
“风高一撞撼天地,世更几变宜追蠡。” 这两句强调了自然力量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暗示着历史的无常和变迁。
“眼中惊见已无双,天下才称为第二。” 诗人感叹眼前景象之宏伟,但也意识到这已经是仅存的最好的情况,其他的都已不复存在。
最后,“庚庚古扁磨苍珉,徐郎妙墨吹玄云。声光喑哑尽埋没,宇宙颠倒方纷纭。” 描写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深切感慨,以及这些遗迹被时间所湮灭。
“昭陵石马化为土,于上蒲牢幸存古。山僧作屋稳盖藏,他日岐阳求石鼓。” 结尾部分通过对昭陵石马的描写,表达了历史沧桑和物是人非的主题,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文化传承的一种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历史遗迹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感悟和对文明兴衰的深刻反思。
西山有鸟,其状如乌。名曰精卫,其名自呼。
精卫堙海,不堙不止。问谁之报,云帝之子。
帝子女娃,往游不还。精卫求之,不敢有安。
海流不改,汝堙不迁。嗟哉精卫,志则可怜。
我昔读书,惟圣之求。竭力从之,以春及秋。
老人宴居,审吾之学。惟时友朋,日就雕琢。
圣言甚微,吾意则近。近以识微,退或有进。
三年于曹,惟罪之恐。人虽甚厌,子亦不勇。
舒舒其云,沄沄其水。子不与归,而曰有以。
豕羊在牢,刍秣之恋。烹庖及之,抑又谁怨。
予学日远,子道日疏。有愧精卫,其谁与居。
精卫之飞,不必戾天。子之不如,宁有智焉。
惟作与否,愚智之择。小人作诗,惟一劝百。
《精卫诗》【宋·吕本中】西山有鸟,其状如乌。名曰精卫,其名自呼。精卫堙海,不堙不止。问谁之报,云帝之子。帝子女娃,往游不还。精卫求之,不敢有安。海流不改,汝堙不迁。嗟哉精卫,志则可怜。我昔读书,惟圣之求。竭力从之,以春及秋。老人宴居,审吾之学。惟时友朋,日就雕琢。圣言甚微,吾意则近。近以识微,退或有进。三年于曹,惟罪之恐。人虽甚厌,子亦不勇。舒舒其云,沄沄其水。子不与归,而曰有以。豕羊在牢,刍秣之恋。烹庖及之,抑又谁怨。予学日远,子道日疏。有愧精卫,其谁与居。精卫之飞,不必戾天。子之不如,宁有智焉。惟作与否,愚智之择。小人作诗,惟一劝百。
https://shici.929r.com/shici/xRbq1qI.html
人物江东第一流,天衢阔步纵骅骝。
弹冠事主俱青绂,握手论交到白头。
照世词华窥贾马,致君事业拟伊周。
平生自谓孔北海,晚节欲为陈太丘。
危行危言逢有道,一生一死见交游。
自怜罪大无归日,哭送松门叹莫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