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谪南宾,野葛食几尺。
逢人瘴发黄,入市胡眼碧。
三年不易过,坐睨倚天壁。
归来貌如故,妙语仍破镝。
那能废诗酒,亦未妨禅寂。
愿为尚书郎,还赐上方舄。
问君谪南宾,野葛食几尺。
逢人瘴发黄,入市胡眼碧。
三年不易过,坐睨倚天壁。
归来貌如故,妙语仍破镝。
那能废诗酒,亦未妨禅寂。
愿为尚书郎,还赐上方舄。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在异乡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作品。首句"问君谪南宾,野葛食几尺"通过询问与南宾(地名)相遇的人,是否也像自己一样,在外地以野生的葛根为食,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在异乡的艰苦生活。
接着"逢人瘴发黄,入市胡眼碧"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他人相遇时的情景,他们或因病而面色发黄,或是外族人的眼睛呈现碧绿色,这些细节展示了异乡生活中的多元文化和个人健康状况。
"三年不易过,坐睨倚天壁"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在困境中寻找心灵依托的情形。"归来貌如故,妙语仍破镝"意味着即使回到熟悉的地方,外表看似未变,但内心的智慧与言辞却更加锐利。
诗人接着写道"那能废诗酒,亦未妨禅寂"表明尽管身处困境,诗歌和饮酒仍是他安慰自己、保持内心平静的方式。这两者在古代文化中往往被视为文人寄托情感和超脱世俗的手段。
最后,"愿为尚书郎,还赐上方舄"则是一种对未来职位提升的期望,以及希望得到上级的赏识与支持。方舆,即古代官员乘坐的车辆,这里象征着荣誉和地位的象征。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景物烘托,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生活体验以及对未来美好愿望的寄托。
潇洒陈孟公,有俗无不弃。
手写咏菊诗,闭门自成世。
将花入性情,不触色香味。
千曲无尽思,萧寥在肠胃。
昨梦坐茅庵,君持菊谱至。
上粘乾叶花,枝枝有题记。
笑指枯目僧,谓是花中意。
觉来浑不解,清境倏已逝。
明月满竹林,独照无梦地。
萧寥复萧寥,高天动寒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