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洪繻所作的《吊郑延平》,通过描绘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场景,表达了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
首句“天尽接海水,突兀岩岛横”,以壮阔的自然景象开篇,暗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艰难与壮烈。接着,“至今风雨夜,时闻人马声”描绘了夜晚的台湾岛上,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郑军的马蹄声,充满了历史的回响。
“层波出洪啸,互答长鲸鸣”运用比喻手法,将海浪比作洪啸,长鲸的鸣叫象征着战场上的号角,生动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壮美。
“痛哉骑鲸人,一去水泙泙!”表达了对郑成功的深切哀悼,他如同骑鲸之人,虽英勇无畏,却最终离世,令人痛惜。
接下来,“拓地辟荆榛,绣壤错经营”赞美了郑成功在台湾的开拓与治理,将荒芜之地变为繁华之地,显示了他的远见与功绩。
“志气无六合,虎视蛟龙争”进一步赞扬了郑成功的雄心壮志,他如猛虎般虎视眈眈,与蛟龙争斗,体现了他的豪迈与决心。
“千秋鹿耳门,风静怒涛生”描述了鹿耳门的景象,即使在风平浪静之时,也能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激烈与震撼。
“废楫在海底,曾至金陵城”提到郑成功曾经到达过金陵(南京),表现了他的远征与壮志。
“至今吴、越间,耳震孙郎名”强调了郑成功的影响,直到今天,吴越地区的人们仍能听到关于他的传说。
“千丈晴霞出,犹疑为旂旌”描绘了晴空中的霞光,仿佛是郑成功的旗帜在空中飘扬。
“遗志不得伸,海大为不平”表达了对郑成功未能实现其理想抱负的遗憾,以及对台湾被外族统治的不满。
“舆图归一统,庙貌褒忠贞”展望了国家统一的美好愿景,并对郑成功的忠诚与坚贞给予高度评价。
“昔年游赤崁,春秋礼齍盛”回忆了郑成功在赤崁(台南)的活动,以及他每年春秋时节的祭祀活动。
“閒登望海台,兴废几时更”表达了对台湾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彷佛崖山麓,孤臣痛哭情”联想到南宋末年的崖山之战,表达了对郑成功作为孤臣的悲壮情感。
“我朝君犹恨,况为外夷并!”表达了对郑成功未能亲眼见证清朝统一中国的遗憾,以及对台湾被外族统治的愤怒。
“古城有遗址,白日穴鼯鼪”描绘了台湾古城的遗迹,白日里仍有野兽出没,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仍在。
“阴风扑人面,大厦重见倾”描述了阴冷的风吹拂人脸,仿佛大厦再次倒塌,象征着历史的动荡与变迁。
“郑公今不作,当世谁支撑!”表达了对郑成功的怀念,以及对当代无人能像他那样支撑国家的遗憾。
“神州竟中绝,无复古簪缨”感叹于国家的分裂,失去了古代的礼仪与秩序。
“望风长叹息,头发空鬡鬇!”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哀叹,以及对郑成功英魂的深深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郑成功收复台湾、治理台湾、抵抗外敌等事迹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变迁、国家统一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高敬意和深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