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史多上人,大庵没罗心。
未断铦刀舌,善来莲花身。
三年不相报,六月下阶庭。
相好不可言,妙音谁与闻。
一人乃多形,一心乃多因。
多形人岂幻,多因心自真。
先后俱不到,春风吹蚤林。
万木一时茂,天上亦成阴。
睹史多上人,大庵没罗心。
未断铦刀舌,善来莲花身。
三年不相报,六月下阶庭。
相好不可言,妙音谁与闻。
一人乃多形,一心乃多因。
多形人岂幻,多因心自真。
先后俱不到,春风吹蚤林。
万木一时茂,天上亦成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睹史多上人”的僧侣形象,通过对其修行状态和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佛教中关于心灵净化、言语与行为的深刻思考。
首句“睹史多上人,大庵没罗心”点出人物身份及居住环境,大庵象征着修行者的住所,没罗心则暗示了内心的纯净与深邃。接下来的“未断铦刀舌,善来莲花身”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铦刀舌”比作锐利的言辞,而“莲花身”则象征着清净无染的德行,表达了上人虽有言辞之锋利,但其言行皆出于善念,如同莲花般高洁。
“三年不相报,六月下阶庭”描述了上人的修行历程,三年的时间内,他未曾与外界有所交流,直至六月时节,才在阶庭上显现,这不仅体现了其隐居修行的坚定意志,也暗示了某种超脱世俗的智慧。
“相好不可言,妙音谁与闻”进一步赞美上人的外貌与声音之美,这些美好难以用言语表达,仿佛是天籁之音,只有真正领悟佛法之人方能感知。
“一人乃多形,一心乃多因”揭示了上人的修行境界,一个个体可以展现出多种形态,一颗心可以孕育出众多因果,这不仅是对上人多面性与深邃心灵的赞美,也是对佛教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多形人岂幻,多因心自真”强调了上人所展现的多形并非虚幻,而是源于其真实的心灵世界,表明了修行的最终目标在于内心的纯净与真实。
“先后俱不到,春风吹蚤林”描绘了一幅春天万物复苏的画面,表达了上人在修行过程中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如同春风般自由自在,影响着周围的一切。
“万木一时茂,天上亦成阴”最后两句以自然景象作为喻体,寓意上人的修行成果如同春日万物生长,不仅影响人间,也触及天界,彰显了其修行的深远影响与广泛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睹史多上人”修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关于心灵净化、言语与行为的深刻思考,以及修行者超越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
凝神独坐。听西风落叶,萧萧簌簌。
处士名山期不朽,肯向红尘歌哭。
石上开函,林间抱膝,万卷千回读。
古人堪质,丝纶应自满腹。
曾记馆对斜阳,园留春色,总是藏书塾。
冷却骚场丝管歇,往事依依心目。
三径虽荒,遗经自守,一脉书香续。
知音何处,一任声出空谷。
怕到苔凉处。见双双、倦飞轻翅,弄愁如许。
剩粉零香须自惜,消瘦何堪再舞。
休蹴向、留仙裙住。
携扇忍看今日态,最怜卿、生小寻芳误。
馀此怨,共谁诉。春风芳草思前度。
忆年时、玉腰婀娜,花间来去。
转眼繁华惊梦醒,帘外斜阳又暮。
笑欲画、滕王成否。
寂寞兰闺秋意懒,怯翻箱、检点残金缕。
曾记晒,花枝午。
清光如此,问天涯今夜,离人几个。
珍重良宵迟不寐,借说添香夜课。
玉宇高寒,银河寂寞,旧曲商量和。
明宵有梦,只应各自孤作。
只道万叠云山,眼光穿透,遥见人清坐。
便欲将身同化蝶,和暖和香而卧。
画舫烟迷,琼楼浪隔,孤影风摇破。
月明如昨,天香何处吹过。
月白荒荒,那更是、乱云漠漠。
拔剑起、悲风吼地,青丘如削。
企脚琵琶天际想,伤神丝竹中年恶。
奈三春、长只为悲秋,惊瑶落。房名药,陂名芍。
檐巢鹤,门罗雀。任文魔山鬼,揶揄嗢噱。
横槊竟同垓下咏,唾壶也向炉头作。
有曹丘、还解重黄金,无人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