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轸民瘼,怆念明堂图。
遂令五覆奏,狱豻有完肤。
汉庭致刑措,纵囚风不殊。
后方残刑逞,谓鹊安巢乎。
文皇轸民瘼,怆念明堂图。
遂令五覆奏,狱豻有完肤。
汉庭致刑措,纵囚风不殊。
后方残刑逞,谓鹊安巢乎。
这首《议狱诗(其十九)》是明代诗人皇甫汸的作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古代皇帝关注民生、重视司法公正的赞颂之情。
“文皇轸民瘼”,开篇点出文皇(即指古代帝王)深切关怀民众疾苦的情怀。“怆念明堂图”则描绘了文皇在心中绘制出一幅理想中的明堂图景,明堂作为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和宣示政教的地方,象征着国家的正统与文明。
“遂令五覆奏,狱豻有完肤。”这里提到的是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种复审程序,即“五覆奏”,意为案件经过多次审议和复核,以确保判决的公正无误。同时,“狱豻有完肤”形象地说明了在文皇的治理下,监狱中的犯人得到了妥善的对待,他们的权益得到了保护,体现了司法的仁慈与公正。
“汉庭致刑措,纵囚风不殊。”对比汉代的司法政策,指出汉代实行了“刑措”,即不再使用酷刑,而是采取宽缓的刑罚措施,这与文皇的治国理念相呼应,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律的敬畏。
“后方残刑逞,谓鹊安巢乎?”最后两句通过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后世某些君主滥用酷刑、忽视法律精神的批评,同时也暗含了对文皇时代司法公正的向往与赞美,希望后世能像文皇那样,秉持仁政之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司法制度的追求和对古代明君治国理念的推崇,语言凝练,寓意深远,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邃内涵和人文关怀。
小桃零落春将半。双燕却来池馆。
名园相倚,初开繁杏,一枝遥见。
竹外斜穿,柳间深映,粉愁香怨。
任红敧宋玉,墙头千里,曾牵惹、人肠断。
常记山城斜路,喷清香、日迟风暖。
春阴挫后,马前惆怅,满枝红浅。
深院帘垂雨,愁人处、碎红千片。
料明年更发,多应更好,约邻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