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筵光圣邸,游豫览宏规。
不改灵光殿,因开功德池。
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
涌塔庭中见,飞楼海上移。
闻韶三月幸,观象七星危。
欲识龙归处,朝朝云气随。
梵筵光圣邸,游豫览宏规。
不改灵光殿,因开功德池。
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
涌塔庭中见,飞楼海上移。
闻韶三月幸,观象七星危。
欲识龙归处,朝朝云气随。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仙境般的景象,通过对佛教寺庙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于净土与精神寄托的向往。"梵筵光圣邸"一句,以“梵”字代表佛教文化,将寺庙比作神圣的地方;"游豫览宏规"则表明诗人在这座宏伟建筑前感受到了超凡脱俗之美。
"不改灵光殿, 因开功德池"两句,表达了对这一精神场所的尊崇和维护,以及对积累功德的追求。灵光殿未经改变,显示出对传统与信仰的坚守;而功德池的开辟,则象征着善行与美德的积累。
"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中,莲花常被喻为清净之物,新生的莲叶象征着纯洁与新生;而桂树则是长寿和高贵的象征,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
"涌塔庭中见,飞楼海上移"一段,通过对寺庙建筑群落的动态描述,展现了一个超凡脱俗、与世隔绝的境界。塔影出现在庭院之中,而飞楼似乎漂浮在海面上,这种描写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
"闻韶三月幸,观象七星危"两句,或许暗示着诗人对于时节和天象的关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三月之幸可能是指春季的到来,而七星(北斗七星)之危则可能是在描述特定的天文现象。
最后,"欲识龙归处,朝朝云气随"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所在的探索与向往。龙在中国文化中常代表着神秘而强大的力量,"龙归处"或许是指向一个超自然的存在之地;而每天跟随的云气,则象征着诗人对此仙境的不断追寻。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佛教寺庙及其周遭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精神寄托与净土美学的追求。
农操豚蹄竞谋鬼,已信今年非昔比。
十日五日风雨时,好语急传儿女喜。
南来麦熟春事收,东郊日落人影稠。
骚人一见喜不尽,新诗预庆丰年秋。
悬知圣德回天地,荒政已修非罪岁。
目前更看牧羊人,不觉维鱼来梦寐。
昔日班行忆旧游,天涯今已说离愁。
珠玑咳唾频倾倒,风月江山几倡酬。
三接自应还北阙,一麾犹欲惠东州。
与君久赋莼鲈约,更约同登竹笮舟。
神仙神山罗与浮,二山东来几千秋。
蓬莱夜半失左股,龙惊虎啖玉女愁。
至今两山翠欲滴,却与蓬莱比山色。
黄金作桥通九霄,水晶为帘挂千尺。
神仙旧说何渺茫,神仙窟宅今何望。
仙翁在山泉水香,仙翁飞去松风长。
我将浣手扣玉户,乞杯长生九霞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