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何曾问姓名,英雄一饭岂无情。
千年汉业蓬蒿里,犹有都人问戛羹。
漂母何曾问姓名,英雄一饭岂无情。
千年汉业蓬蒿里,犹有都人问戛羹。
这首诗《过戛羹侯墓》由明代诗人庞尚鹏所作,通过简短的四句,描绘了一段历史故事与对英雄人物的深刻感慨。
首句“漂母何曾问姓名”,借用了古代典故,漂母是古代一位善良的老妇人,她曾给落难的韩信提供食物,而韩信后来成为汉初名将,建立了赫赫功勋。这里以“漂母”比喻历史上的仁者或善行之人,暗示了对不计回报、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的赞美。
次句“英雄一饭岂无情”,紧承上句,表达了对英雄行为背后情感的思考。即使是一顿饭的帮助,对于英雄而言,也绝非简单的施舍,而是包含了深厚的人情和对未来的期许。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英雄行为深层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第三句“千年汉业蓬蒿里”,将视角拉远,指出汉朝的辉煌成就(“汉业”)如今已如蓬蒿般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这不仅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是对英雄事迹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被遗忘的无奈。
最后一句“犹有都人问戛羹”,则以一种反问的形式,强调尽管时间流逝,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仍然被后人铭记。戛羹,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食物或仪式,此处象征着对英雄事迹的纪念和追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精神永存的信念,以及对历史记忆传承的重视。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引用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英雄行为的崇高评价,以及对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的珍视。
大块气一噫,触物皆有声。
胡为琅玕枝,遇之声更清。
况当秋高时,商音属金行。
万叶脱如剪,昂然挺孤贞。
高人抱幽独,种之周四楹。
时还洗尘耳,宴坐听琮铮。
缓若朱丝弦,疾若衔枚兵。
珊若佩环响,铿若宫县鸣。
听之久不厌,神爽心和平。
隐几得真趣,万虑何所萦。
我欲夜相造,为踏凉月明。
披襟挹天籁,双耳定须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