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甫适越邦,衣裳居裸国。
虽不相往来,未免相疑惑。
南山有雾豹,非时长晦匿。
知几有哲人,焉可被时识!
时世日以非,浮光日以昃。
故里等殊方,瀛海同荒僰。
去去勿复迟,前山足登陟!
章甫适越邦,衣裳居裸国。
虽不相往来,未免相疑惑。
南山有雾豹,非时长晦匿。
知几有哲人,焉可被时识!
时世日以非,浮光日以昃。
故里等殊方,瀛海同荒僰。
去去勿复迟,前山足登陟!
这首诗《招隐六章(其三)》由清代诗人洪繻所作,通过独特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首句“章甫适越邦,衣裳居裸国”,以“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和“越邦”(南方地区)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从文明礼仪到原始状态的转变,暗示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接着,“虽不相往来,未免相疑惑”则表达了在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中,人们难免会产生误解和隔阂,强调了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南山有雾豹,非时长晦匿”运用了“雾豹”的隐喻,雾豹在云雾中难以辨认,象征着才华横溢但不为世人所知的隐士。而“知几有哲人,焉可被时识!”则表达了对那些深藏不露、具有高深智慧的隐士的敬仰,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如何在纷扰的世间识别并欣赏这些真正的智者?
“时世日以非,浮光日以昃”揭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认为世风日下,人心浮躁。接下来,“故里等殊方,瀛海同荒僰”将故乡与远方、大海与边陲之地进行对比,强调了无论身处何地,都可能面临相似的困境和挑战,体现了诗人对普遍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最后,“去去勿复迟,前山足登陟!”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而停滞不前,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考。
圣人出,临万方,赤若白日登扶桑。
阴灵韬精星灭芒,群氛辟易归大荒。
晻暧寒谷熙春阳,枯根发茁畅幽藏。
潜鱼跃波谷鸟翔,花明草暖青天长。
青天长,圣人寿,北斗轩辕调气候。
北辰中居环列宿,八风应律九歌奏,圆方交格神灵辏。
圣人出,阳道开。亿万年,歌康哉。
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楼阁。
春风垂柳绿轩窗,细雨飞花湿帘幕。
四月五月南风来,当门处处芰荷开。
吴姬画舫小于斛,荡桨出城沿月回。
菰蒲浪深迷白纻,有时隔花闻笑语。
鲤鱼风起燕飞斜,菱歌声入鸳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