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阐福寺大佛诗用去岁真定隆兴寺礼大佛诗韵》
《阐福寺大佛诗用去岁真定隆兴寺礼大佛诗韵》全文
清 / 弘历   形式: 古风

我闻如来超过一切圆觉与声闻,天上天下称独尊。

弟子万二千人俱,孰登其堂孰入门。

三身四智定何有,如水印月空写云。

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文殊大士何乃请再转法轮。

乃今巍巍堂堂现实相横遍沙界,其高杰竖穷苍旻。

围绕提婆那伽与其眷属,各肃肃蹴踏闪多伽耶及诸异类兟纭纭。

倏忽才凿七窍混沌死异哉,千手千眼谁与为疏分。

忆我去年巡冀野,时则十月星乃辰。

隆兴古寺问象教,佛香高阁瞻金神。

屏息不能一词赞,倚栏聊息尘中身。

归来落成值此寺,是一是二徒云云。

久欲成诗颂相好,其如万虑常萦尘。

穿池曾未聚卫士,督工奚用命将军。

翼然五亭临水裔,胜国遗迹今犹存。

薄伽演梵五乘具,慈宁祝釐一念真。

其旁萧洒筑书室,研席清事还堪论。

徘徊得句赓旧韵,所欣俯仰迹成陈。

黏壁聊复记时日,岁惟丁卯月小春。

(0)
鉴赏

这首诗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对佛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与崇敬之情。诗人以“我闻”开篇,引出对佛陀的尊崇,强调其超越性与普遍性,以及其在天下的独特地位。接着,诗人通过描述佛陀及其弟子的形象,以及三身四智的概念,展现了佛教哲学的深邃与复杂。

诗中提到佛陀四十九年的说法,以及文殊菩萨请求再次转法轮的情节,进一步凸显了佛法的深远影响和持续传播的重要性。随后,诗人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场景,包括佛陀周围的各种神祇与众生,以及他们围绕佛陀的肃穆景象,体现了佛教宇宙观的广阔与和谐。

诗人通过对比去年在隆兴寺礼佛的经历,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切感悟与赞美。他感叹于佛法的博大精深,以及自己在其中的渺小与局限。诗中提到的“千手千眼”,象征着佛陀的慈悲与智慧,以及对众生无尽的关怀。

最后,诗人将目光转向眼前的阐福寺,通过对寺庙建筑、环境的描绘,以及对佛法实践的思考,表达了对佛法的继续探索与实践的决心。诗中穿插了对时间的感慨,以及对佛法传承与个人修行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入理解和追求。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赞美,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宇宙、自我与佛法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哲理与情感交织的特点。

作者介绍
弘历

弘历
朝代:清

猜你喜欢

送吴驾部子有奔丧洛中·其二

数有趋庭梦,秋来益苦颜。

高原黄叶下,落日素车还。

发变兵戈后,心摧霜露间。

啼乌转凄切,泪尽北邙山。

(0)

将登五台夜宿圭峰禅房

驱车林壑晚,不觉路萦回。

钟响禅扉近,僧迎山火来。

登攀惟一径,开辟自多台。

上有古松柏,当年谁为栽。

(0)

陈驾部锡卿来自钱塘舟次临清适有汀州之命贻书见怀用答·其二

往年君别处,梧叶正秋彫。

犹忆琴樽约,曾同风雨宵。

寒空鸣雁急,烟浦去帆遥。

犹有天南梦,相随度海潮。

(0)

春夜过王侍御子梁宅时将按河南得韵二首·其二

送君向河岳,归思渺难堪。

回首鸿初北,当歌月正南。

宫云飘祖席,御柳驻征骖。

去后听黄鸟,芳菲谁共探。

(0)

送张太仆熙伯视马畿内

司驭巡畿甸,飞旌指戍楼。

共传天马异,宁复大宛求。

月照昆吾冷,风生苜蓿秋。

张衡有词赋,独系汉家忧。

(0)

吴人郑速季入邺省兄中伯每谈倭寇之乱久而思归赋此以赠三首·其三

我惜吴门客,言归动是哀。

形容愁里变,离乱死中来。

家远身犹滞,田荒赋几催。

时清渡江去,长啸虎丘台。

(0)
诗词分类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诗人
魏禧 冯梦祯 陈抟 王居安 陈寿祺 甄龙友 归子慕 刘泾 载湉 支遁 张协 蔡元定 冯延登 杨师道 刘桢 张维屏 皇甫松 刘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