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潮沸堞画旗开,玉辂银髯上战台。
不信经筹多受制,但留诗卷亦堪哀。
胸中愁愤聊资吐,眼底干城几辈才?
海上苍生焦烂后,隔江犹望谢安来。
秋潮沸堞画旗开,玉辂银髯上战台。
不信经筹多受制,但留诗卷亦堪哀。
胸中愁愤聊资吐,眼底干城几辈才?
海上苍生焦烂后,隔江犹望谢安来。
这首诗《呈郑方伯祖琛即题其诗卷》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对秋潮、战台、诗卷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才的期待。
首联“秋潮沸堞画旗开,玉辂银髯上战台”,以秋潮翻滚、画旗飘扬、玉辂(帝王所乘之车)与银髯(形容年长者)并置于战台之上,营造出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战争氛围,暗示了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颔联“不信经筹多受制,但留诗卷亦堪哀”,表达了诗人对于策略屡遭挫折的无奈与悲哀,同时也流露出对文学作品在困境中所能带来的慰藉的肯定。这里“诗卷”不仅指具体的书籍,也象征着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
颈联“胸中愁愤聊资吐,眼底干城几辈才?”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愤慨,同时对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尾联“海上苍生焦烂后,隔江犹望谢安来”,借用历史典故,将当前的国家危机与古代名将谢安的功绩相联系,表达了对能像谢安那样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人物的期盼。这里的“海上苍生焦烂”比喻国家遭受的苦难,而“隔江”则可能暗指地域上的阻隔或政治上的分裂,进一步强调了对统一与和平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人才的呼唤,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以孝治天下,自昔有明训。
求忠必于此,源清流乃润。
世风日以颓,内行修者谨。
邪说寖披猖,彝伦显排摈。
直忧天性漓,遑论国纲振。
颇闻殊方言,族制觇化进。
孝为我宗教,万行由导浚。
谓贯去来今,范围至闳峻。
国粹果常存,薄俗庶能镇。
勾吴至德裔,百世垂令闻。
峨峨两先生,家法徵豫顺。
循陔膳弥馨,凿楹书可捃。
闺门见雍穆,乡里化悁忿。
济美绰楔题,旧德瞽宗馂。
为善畏人知,种福乃常分。
家得子孙贤,天池鹏翼运。
讲幄勤献纳,词林数才俊。
大用众所期,暂出守边郡。
伏陛二三策,去国见诚荩。
忠孝结主知,庭闱荷清问。
时艰正需贤,遭遇天不靳。
君亲两无负,斯语吾能信。
《吴颖芝前辈属题先德两代孝行并送出守粤东》【清·夏孙桐】以孝治天下,自昔有明训。求忠必于此,源清流乃润。世风日以颓,内行修者谨。邪说寖披猖,彝伦显排摈。直忧天性漓,遑论国纲振。颇闻殊方言,族制觇化进。孝为我宗教,万行由导浚。谓贯去来今,范围至闳峻。国粹果常存,薄俗庶能镇。勾吴至德裔,百世垂令闻。峨峨两先生,家法徵豫顺。循陔膳弥馨,凿楹书可捃。闺门见雍穆,乡里化悁忿。济美绰楔题,旧德瞽宗馂。为善畏人知,种福乃常分。家得子孙贤,天池鹏翼运。讲幄勤献纳,词林数才俊。大用众所期,暂出守边郡。伏陛二三策,去国见诚荩。忠孝结主知,庭闱荷清问。时艰正需贤,遭遇天不靳。君亲两无负,斯语吾能信。
https://shici.929r.com/shici/uQ87h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