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颛蒙昔未开,自鞭宁待父师哉。
残编常到鸡声彻,警枕频惊蝶梦回。
且可遍参学童子,未应一跳至如来。
丛林个个谈宗旨,谁是禅家大辩才。
犹记颛蒙昔未开,自鞭宁待父师哉。
残编常到鸡声彻,警枕频惊蝶梦回。
且可遍参学童子,未应一跳至如来。
丛林个个谈宗旨,谁是禅家大辩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对于往昔求学时光的回忆。开篇“犹记颛蒙昔未开,自鞍宁待父师哉”表达了对早年学习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老师的尊敬和等待。在那个时候,天还没有亮,但心中已充满了求知的渴望。
接着“残编常到鸡声彻,警枕频惊蝶梦回”则是说即使在残破的书籍里,也能听到清晨鸡鸣的声音,这声音常常惊醒梦中的自己,就像蝶梦一醒,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
“且可遍参学童子,未应一跳至如来”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于知识无限渴望的态度,即使是在众多的学习者之中,也希望能够像佛家中的“如来”一样,跳出常人,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丛林个个谈宗旨,谁是禅家大辩才”则是在讨论哲学和宗教的深奥问题,每个人都在探讨自己的见解,但谁能成为真正的辩论大家,这里的“丛林”比喻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争鸣的环境。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求学生活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智慧和宗教哲学深入探讨的热情,以及对于成为真正辩论大家的追求。
薄海苦多事,连年勤师征。
渔阳国根本,贱骑犹纵横。
杀气连晋齐,重阴薄日精。
江淮迫岁暮,萧条无人行。
君王正宵旰,我忧耿难平。
流民鲜伏腊,何以纾皇情。
日夕望星次,行当扫欃枪。
旭旦启阊阖,万户皆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