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身将隐,千家国亦偏。
庙唯称至德,乡不讳先贤。
卜洛无王业,归吴有墓田。
县官修伏腊,野老记流传。
风土变夷后,云山采药前。
柱痕龙跃夜,松盖鹤栖年。
阶藓乾秋日,炉尘幂暮烟。
仰瞻遗像肃,端委尚依然。
三让身将隐,千家国亦偏。
庙唯称至德,乡不讳先贤。
卜洛无王业,归吴有墓田。
县官修伏腊,野老记流传。
风土变夷后,云山采药前。
柱痕龙跃夜,松盖鹤栖年。
阶藓乾秋日,炉尘幂暮烟。
仰瞻遗像肃,端委尚依然。
此诗描绘了对泰伯庙的拜谒之情,展现了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与怀念。首句“三让身将隐”引出泰伯让位的故事,体现了其高尚的品德和淡泊名利的精神。接着“千家国亦偏”,以小见大,说明泰伯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庙宇中被纪念,在民间也广为传颂。
“庙唯称至德,乡不讳先贤”两句,赞美泰伯庙的崇高地位和对先贤的尊崇,强调了泰伯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接下来,“卜洛无王业,归吴有墓田”则通过对比,突出了泰伯放弃王位,选择隐居的决断,以及他与吴地的深厚联系。
“县官修伏腊,野老记流传”描绘了官方与民间对泰伯的纪念活动,体现了泰伯精神的广泛传播。而“风土变夷后,云山采药前”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泰伯故事的永恒。
“柱痕龙跃夜,松盖鹤栖年”两句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庙宇内的神秘与宁静,以及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进一步烘托了泰伯庙的神圣氛围。“阶藓乾秋日,炉尘幂暮烟”则通过季节的更替和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庙宇的悠久历史和岁月的痕迹。
最后,“仰瞻遗像肃,端委尚依然”表达了对泰伯形象的敬畏与怀念,以及庙宇中仍保留着的庄严与传统,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敬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泰伯庙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历史和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为嫌涂抹,向万红丛里,澹然凝素。
非粉非酥能样别,只是凌波仙女。
隋沼浓妆,汉池冶态,争心沧浪浦。
净鸥洁鹭,有时飞到佳处。
梦绕太华峰巅,与天一笑,不觉跻攀苦。
十丈藕船游汗漫,何惜浮生孤注。
午鼓惊回,依然尘世,扑簌疏窗雨。
起来寂寞,倚阑一饷愁伫。
白苹影里,向何人可话,平生心素。
月魄冰魂凝结就,犹薄湘妃洛女。
吴沼芙蓉,陈陂菡萏,散入玄珠浦。
采花蜂蝶,雾深都忘归去。
堪笑并蒂霞冠,双头酡脸,只为多情苦。
空遣隔江游冶子,撩乱心飞目注。
同出泥涂,独标玉质,不是曼陀雨。
风清露冷,有人长自迟伫。
天然皓质,想当年此种,来从太素。
一点红尘都不染,罗列蟾宫玉女。
色压薝林,香欺兰畹,肯向闻筝浦。
灵龟千岁,有时游漾其处。
应念社结庐山,翻嗤靖节,底事攒眉苦。
纽叶为盘花当盏,有酒何妨频注。
太液波边,昆明池上,岂必沾金雨。
从教同辈,为他皦皦凝伫。